我的故乡——林潭
文/唐应淦
林潭是我的故乡。
有树方成林,积水始为潭。林潭,好一个钟灵毓秀的名字。
我喜欢林潭。
林潭位于兴化辖区的东部,3.5万子民散居在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又相对集中在33个自然村落中。兴化位于里下河地带,河网密布,树木葱茏,是典型的水乡泽国,林潭自然也不例外。不用从空中俯瞰,您只要信步而行,抬眼就是树木,低头又见流水。
林潭的水称得上是兴化河道的标本。南面靠车路河分界,西部以盐靖河为域,东面有雄港河穿越,北面则白涂河贯通,舟楫不断,清水长流。其间汊汊湾湾相连,横横竖竖交通,似根根藤蔓缠绵,如道道血脉贲张,为一块块黑色的土块输送着营养,再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子民,也收藏了村妇们一段又一段的笑语倩影,荡涤着顽童们一层又一层的五彩梦想。
清楚地记得,家乡是我儿时的游乐场。夏天,烈日炎炎,可我们却感到无比地舒畅,天越热,舒畅指数越高。不管人前人后,三五成群地拥到河边,脱下裤头,往河湄上一扔,或者往树枝上一挂,就准备将一个下午都奉献给清凉的河水。下水之前,往往是先站立岸边,捞点水往身上沾,边沾边祷告:“拍拍心,不惹筋;拍拍腿,不惹*……”然后帝企鹅一样地“噗通噗通”鱼跃而下,嘻嘻哈哈地开心打闹,宛如老农打开了鸭栏,河面上顿时吵成一片,快乐便弥漫而升腾开来。也有胆大一点的,直接从横卧河道的小桥上飞身跳下,狼牙山五壮士一般的刚毅果断,赢来英雄般地惊叹和赞许。于是,有一个猛子扎下去摸到河蚌大呼小叫的,有用毛巾兜住小米虾当场享用的,有你追我赶捉迷藏比试水力的,还有偷摘西瓜藏在裆部慢慢潜游的……这条条清溪,就成了孩子们疯闹的基地、快乐的源泉。
可这些河流也让我们多了疼痛的记忆。夏天,尤其是入秋之后,我们在水里浸泡的时间长了,岸边就会出现父辈们严肃的面孔和厉声的吼叫:“死上来!”一个个手掌心的肌肉都泡得收缩起皱,嘴唇发紫,小腿发抖,“啪”的一声,屁股上已经结实地挨了一巴掌,火辣辣地痛,身子上才多了一丝暖气。而到了严冬,许多小河都结上一层厚实的冰,几个小伙伴又会聚在一起,砸冰、玩冰、吃冰,甚至下去溜冰,显摆着从河边慢慢往河心移。为此,我没少被父亲捉回家跪搓衣板,眼泪汪汪地保证下次不会再犯。可过不了几天,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悄悄显摆去了。
家乡的树随处可见,村前屋后,田头河坎,常有树枝招摇、树叶婆娑。常见的有榆树、楝树、槐树、梧桐、白杨、柳树和松树。树上有鸣蝉,树上有鸟窝,树上有浆果,还有怕人的毛毛虫。因此,这一颗颗或老或幼、或直或弯的树,便给了我们不尽的酸甜苦辣。我们曾经死命地摇晃李奶奶家枣树的枝干,然后哄抢从天而降的甘甜;也曾拿来竹竿,抽打老王家银杏树的果实,仅仅为了在和伙伴们娱乐时增加一些炫耀的资本;还曾爬上自家那颗歪歪扭扭的楝树,摘来一串串紫色的小花,却被五彩的毛毛虫刺得肚皮上的肉鼓了好几天,疼了好几天,更被那些喜鹊、麻雀、山喜们叽叽喳喳地嘲笑了好几天。
说到树木,不能忘记了那个叫苗圃的地方。从集镇往南六七里,有占地数百亩的桃林和梨园。每到春天,桃粉梨白,云英花开,姹紫嫣红,幽香扑鼻,蓝蝶翻飞,蜜蜂嬉闹,成群结对的姑娘小伙子来此踏青留影,寻找着春天的爱情。于是,伴随着生机盎然的果树,一起开花、结果,到了秋天再收获那份成熟和美丽。
环境优美,土壤肥沃,风调雨顺,子民勤勉,庄稼也就长得欢。几十年前,兴化的农业成果煞是喜人,更有“兴化油菜,全国挂帅”一说。这其中,一定也离不开林潭人的功劳,因为我们村的老支书就曾为此接受过《人民日报》社的采访。那份幸福和荣耀,一直留存在家乡人的脸上和心里。
林潭民风淳朴,百姓心地善良,这从林潭集镇的别称——“护驾垛”就可知一二。爷爷告诉我们,当年唐王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起兵,曾被隋*一路追杀,逃亡到兴化地带的一个小村子。随后赶来的七八个追兵,眼见唐王跑进了前面那座绿树掩映、碧水环绕的村子,赶忙气势汹汹地挨户搜查。可村民们见是反隋的英雄,便派身强力壮的刘氏,穿上唐王的盔甲,故意在追兵面前逃离村外,飞奔而去,诱得隋兵跟了十多里,却因桥梁被刘氏撤掉,隋兵只好悻悻回营。村民们的睿智和勇气,让李世民逃过一劫。登基后,唐太宗因感念村民的救命之恩,便赐名该村为“护驾垛”。这个别称,也就一直沿用至今。每每听老人聊起这段曾经的故事,他们的眉宇间总是涌动着激情,洋溢着自豪,仿佛他们就是当年的救驾人。
喜欢林潭,需要理由吗?不需要。不信?你来林潭走走,一定也会喜欢上她。
喜欢林潭,有理由吗?有,只要一个理由。因为,我是林潭人。
作者:唐应淦
图片来源林潭街头实拍!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