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生命力
以最美的方式向未来
——“盐·社”课程的建设与探索之路
六年级级部
转眼,“小盐粒”适融课程落地实践已近一学期。在“小盐粒”适融课程落构建到落地实践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是课程研发的参与者、设计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所以课程的实现,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团队力量的凝聚。
1
情非得已——从无到有跨越“鸿沟”
年12月起,学校开始尝试建构有盐外基因的,独特的课程体系,以此来真正实现“必需的教育”“有味道的教育”“恰如其分的教育”“追本溯源的教育”和“激发潜能的教育”之追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构建起了围绕我校核心育人理念“关爱若盐,适融有道”的,由“颜之品、言之妙、研之兴、岩之蕴、延之趣”五大板块构成的盐外附小“小盐粒”适融课程体系。
理论框架有了,但要从理论走向实践,让五yan真正落地,让课程形成体系,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什么是课程,如何做课程,为什么要做课程,如何对课程进行评价……这些问题如一道道鸿沟,让人望而生畏。
但随着学校课程建设进程的加快,课程落地实践势在必行。特别是本学期,学校对现有课表进行了调整,在保证国家规定课程内容落实的基础上,将周五上午时段整体调整为小盐粒适融课程开展时段。课程落实的时段有了,内容不能还是空白,这就像“赶鸭子上架”,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上,不行也得行。
为了本学期课程实践的顺利开展,年7月,附小举办了首届课程论坛,以级部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并集中进行交流。在级部会议上,我们首先分析了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六年级的孩子即将结束小学生活进入中学,也慢慢进入青春期了,这个时间节点,是孩子们身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孩子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传统说教不仅收效甚微,甚至还可能起到反作用。于是我们想到了电影,它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也可以是课程实践的良好载体。如果我们能围绕“我与未来”,以电影为突破口,为学生打开“看世界,看中国,看未来”的窗口,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向课程研发中心提交了初步构思。在汇总各级部的构想之后,学校课程研发中心根据关键领域课程规划,进一步确立了分领域课程目标,这样我们研究的方向似乎又清楚了一些。
方向有了,欠缺的是具体的做法。那个炎热的夏天,在六年级二班教室,六年级老师们把几张桌子拼在一起,围坐一桌,开始研发我们的级部课程。但第一天的研讨,我们似乎就陷入了僵局:什么样的课程是孩子最喜欢,又能提升孩子能力的?怎样进行学科融合?课程以什么形式呈现?如何打破学校硬件设施对课程实施的局限?一系列问题,像一团迷雾困住了我们,又似千斤巨石压在心上。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从第一天的迷茫,到第二天的毫无头绪,到第三天的激烈辩论,大家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课程的建构是个大课题,但我们总得迈出第一步。所以,我们不要好高骛远,要根据我们现有的研发、实践水平,先把课程做起来。可以融合的学科,我们就尝试学科融合或跨学科整合,暂不能融合的,我们就继续以分学科的方式教学;课程组织形式暂不能创新,我们就加入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一切从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求出发。
有了这个共识,迈不过的“鸿沟”,被“绕过”许多,大家的压力轻了不少,思路一下就开阔了起来。经过几天的思维的碰撞,级部决定从语数外三大学科角度出发,综合“学生希望学什么”和“老师擅长教什么”两个层面,以三大社团——书影社、图变社、英语配音社为核心建构起级部课程,综合学科与语文书影社融合。我们希望通过社团的形式吸引学生,以更多的课程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为达成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不断努力。
2
情趣交融——从有到精共生共在
目标清晰之后,我们共同完成了本学期的课程规划,完善了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设计,PPT。新学期,我们的级部课程也与孩子们如期见面了。
书影社将电影、书籍与写作、演讲、辩论、表演相结合,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了书影社电影课程。在课程实践中组织学生欣赏了《小鞋子》《地球上的星星》《我和我的祖国》《拯救大兵瑞恩》等优秀影片。老师们从电影中不断挖掘写作资源,如:电影人物外貌描写,人物评价,给电影撰写影评等,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写作能力,更通过电影片段表演,电影写作大赛等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起展示自我的平台。
同时,书影社课程与科学学科相结合,《地球生命》《帝企鹅日记》《飞向月球》等优秀纪录片点燃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对宇宙的探索热情。孩子们在前置课程中了解影片相关知识;观影后,更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考察、查阅课外读物等多种方式,研究选题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在课堂上对各小组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最后指导学生制作以《地球生命》为大主题的展览作品。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制作展品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协调能力都能得到大大的提升,并且展品的展出也会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对科学研究产生更大的兴趣。
此外,课程还融入了美术学科学习,以宫崎骏系列动画作品为课程内容组织学习。《哈尔的移动城堡》充满了爱与平等,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弘扬真善美,是这部电影的灵*和魅力所在。在观影结束后,老师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场景进行绘画。
有一种电影叫做VR电影,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在电影课程中,信息技术课程从创客教育理念出发,让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兴趣-学习-创造,实现玩中学,学中造,造中创,制作属于自己的VR眼镜。同时我们还融入简单的3D打印,从最初的任务分配、材料清单、到后期的成品说明、用途意义等,不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看完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之后,孩子们积极分享观后感,并制作星星卡片。
图变社则是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还数学于生活,让学生的学习悄无声息地发生。数学游戏具有趣味性、活动性及探究性几大特征。这学期图变社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活动:猴子尾巴、无盖纸盒、线绳上的数学、百人拉白灯、汉诺塔游戏。
在汉诺塔游戏中,我们让学生经历选材及制作的过程,通过尝试独立解决制作中遇到的困难,培养起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让学生经历理解汉诺塔游戏规则,在猜想与尝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3到5个圆盘的移动方法,激发独立探索的兴趣;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经历在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运动场上的数学”探究中,我们和学生一起经历了观察、测量、分析、计算、绘制的过程,引导学生联系教材,在生活中去发现计算机使用所带来的方便性;联系生活实际,从活动中去寻找,体验数据是如何“说话”的;最后,根据学习体验,在活动后进行总结,学习分析与归纳,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中的现象。
在英语配音社课程实践中,我们打破传统“先教后配”的传统模式,先配后学,以学生真实的配音作品作为最生动的教材,带领学生通过自评、他评找到自己配音作品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一同总结配音方法技巧。生动的教材与亲身的体验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种方式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孩子们配音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积极挖掘英语配音学习软件:少儿趣配音、配音秀,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孩子们建立起成长档案,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从最开始的发音不准确,不敢配音,到发音准确,表达流畅再到表现力、爆破力完美呈现的进步过程。在这一点一滴的改变与成长中,孩子们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勇敢。
阶段性的配音学习结束以后,我们还会举行精彩的英语配音大赛。配音大赛不仅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更是对孩子们的集中表彰。我们除了表彰配音最有优秀的孩子,还会表彰英语配音坚持之星与进步之星,用这种方式肯定每个孩子的成长。我们希望通过内容丰富多彩的英语配音比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英语综合能力,增进学生对英文电影更深层的理解。
总的来说,图变社从数学游戏入手,带领学生探寻数理逻辑中的奥秘;英语配音社整合口语训练、角色形象分析、人物心理体悟等关键训练点;书影社以写作为核心,通过写观后感、创编剧本等多元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