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多少鸟儿
戴荣里
这是一套难得的有关鸟儿的丛书,当我一眼看到它时,就被它的装帧、内容所吸引。当我真正拿到浦睿文化公司编辑的这一套丛书时,喜不自胜。果不其然,在寒风呼号的下午,我抱着这一套书一页一页仔细地观看,这真是一套绝妙的好书啊!简直颠覆了我对鸟的传统认知。从少时就爱鸟,到老了,依然爱鸟。穿越时空的爱鸟情节,这书中的鸟儿啊,竟然满足了我少年就期待的梦想。鸟儿原来如此丰富,这本写鸟的书,既是视觉盛宴,又是文学享受。
书有五本,每本一个题材。歌唱的鸟、林中的鸟,田野里的鸟、企鹅、猫头鹰,每一本都给你欣喜。整个下午,我都沉浸在阅读的幸福里。好像与天南地北的鸟儿对话,又像第一次和陌生的朋友交流。鸟儿的歌声给我美的享受,林中的鸟儿给我呼喊的刺激,田野的鸟儿讲着动人的故事,而企鹅和猫头鹰,又在炫耀着它们的身姿。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啊,许多第一次碰面的鸟儿们,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
得益于作者是一位真正的爱鸟人,他把鸟儿当作人一样尊重,每一类鸟儿,都被他一点点描摹,每一只鸟儿,都是值得歌颂的行者啊!是的,天底下的鸟儿,就是这么可爱,相对于作者,我就是一个井底之蛙。作者对鸟儿的认知和感悟,远超出鸟学家的呆板理性,作者的心里,藏着对各类鸟儿的赞美。每只鸟儿,在他的笔下,都是拟人化的描述,作者把鸟儿当作了朋友,了解它们的习性,知道它们的叫声,寻找它们的祖先,熟悉它们的栖息地。作者如数家珍般对一只鸟儿的灵性,简略数语进行勾勒,就让读者感觉如在目前了。
这一套丛书,好就好在文字与鸟画的对照阅读。翻看书页,一面是文字,一面是占据了一页纸的鸟的画像。文字简洁优美,不是用生硬的话语去解读,而是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勾勒。作者饱含着对鸟儿的深厚情感,一眼、一喙、双翅、跳足,经作者洒脱描写,生色不少。作者诗化的语言,把鸟儿的灵*完美地表现出来。作者善于用优美的语句,和当下时尚的生活相比较,让自然中鸟儿的音容笑貌,一下子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会吸引读者不断向前阅读。一文一画的排版方式,让你在读文中欣赏着画,又在观画中对照文,文章的优美是前提,图画的简洁是对照。相得益彰的版式设计,让读者阅读过后心明眼亮。阅读完一本,急切地想阅读下一本,我就是被这套书的设计所诱惑,一个字、一个字阅读下去,一幅画、一幅画地品味下去,不知不觉,把这五本书一气读完,还感觉意犹未尽。没感觉到丝毫阻滞感。这份阅读的愉悦,给人十分难忘的印象。
假如你只知道猫头鹰的尖叫,就认为天底下的猫头鹰都是一个形象,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沙漠中的猫头鹰和森林里的猫头鹰不一样,热带地区的猫头鹰和寒冷地区的猫头鹰也不一样。猫头鹰形象的悬殊,让你对这一物种心生惊奇;纯白色的猫头鹰,又让你想到进化论给一个物种植入生命密码的重要性。在对每一种猫头鹰的叙述中,作者联想丰富,给你许多历史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传递。小小猫头鹰,蕴含大世界。在这种不断推进的叙述中,猫头鹰的形象栩栩如生。全书57类猫头鹰,给你一次环球旅行的欢快,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了。
作者对唱歌的鸟儿,自有独特发现的功夫,无论是麻雀的歌唱还是夜莺的鸣叫,无论是大鸟在欢呼,还是小鸟在嘤嘤,作者的描述都依据鸟儿的特性,十分贴切地细心描写着。读者能感受到鸟儿不一样的叫声,能感受到作者对鸟儿叫声描述的形象、细腻。在快乐的阅读中,各种鸟儿的声音,正像人们各自不同的嗓音一样,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难忘是企鹅形象的描述。帝企鹅和王企鹅,各自有着自己的外貌特征,*眼睛的企鹅和黑眼睛的企鹅,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自然不同。在企鹅的世界里,一切都在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变化。每一只企鹅都有各自的故事,作者娓娓道来,富有情趣的叙述,让你对企鹅的存在,何止是一种视觉上的喜爱?生命的进化和生存,涵盖着人生存之路上同样的道理,作者对企鹅的分析,也隐藏了对人生的种种暗喻。这套丛书之所以老少咸宜,就在于它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之心理期待和审美需求,文章背后的文章,才是读者感受最深的东西。和一般的看图读文不一样,作者轻松诙谐的话语,融入在简洁明快的叙述之中,阅读完全套丛书,一点也不感觉劳累。除了对单个猫头鹰与企鹅的叙述文字略显长以外,其他三本书,对鸟儿的介绍,通常是七八句话,特别适应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作者善于捕捉人们的阅读心理,能从正常的阅读中,让读者体会到简洁之美和与当下时尚相结合的奇妙之处。
这本书可以从多个维度去阅读它——文学家读到了它语言的精美,科普作家看到了叙事的朴素,孩子们读到了它的有趣,艺术家看到鸟画的生动……一套书,能从简洁的文本里看到多元价值,就是很好的成功。
作者马特是英国插画家、艺术家、作家和狂热的鸟类学者,曾在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举办过多次画展,读者可以从《世界上的鸟儿》这套丛书里,切实感到作者融会贯通的才华。其画,适应了读图时代人们的欣赏习惯,其文,适应了当下读者的苛刻阅读,作者丰富的表达手法,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的旅行,也是灵*深处的思考。翻译者能根据中国读者的思维习惯把文章翻译得明白晓畅,也不得不说是一种难得的功夫。阅读完该书,我连夜写出这篇评论,希望更多读者能亲身体验这本书的妙处!
(年2月1日星期一于翠城游燕斋字)
戴荣里已为对方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