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长得越好看,就越渣?
达尔文老先生最初想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解释进化中的各种现象,这个理论就是今天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首先“物竞天择”很大程度上受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影响,“人口论”认为: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就是简单的2n次方,这也是指导了“计划生育”的核心理论。可是这样的事情却从未发生过,如果真是这样,那一个细菌可以通过繁殖,一个月就把地球啃没了。那是什么机制限制了这种指数级的增长呢?“竞争”的理论便出来了。确实我们观察到的大多数现象都可以解释为竞争,但是还有大量的“非竞争”模式,比如共生、群居、协作等等,又如何解释。对于生物增长的数学模型,似乎更符合斐波拉契数列,有兴趣的同志可以自行查阅。
斐波拉契数列实例
如果张三和李四经历千辛万苦,最终喜结连理,我们会总结道:这就是缘分哪!过了几年他们离婚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道:这就是缘分哪!“适者生存”也很有这个味道:因为适合生存,所以活下来了;因为活下来了,所以适合生存。
可是就连达尔文自己不发现“适者生存”并不能解释所有现象,最让他头疼的就是雄孔雀的尾巴。顺便问一下,你知道雌孔雀长什么样子吗?按照“自然选择”理论,生物的一切形态都应该按照“最适合生存”的原则去进化,可是雄孔雀的大尾巴增加了暴露的风险,明显成了累赘,并不符合“适者生存”,还有大量的鸟类也是如此。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性选择”应运而生。对于雄孔雀的尾巴,是这样解释的:由于雌性更倾向于选择与尾巴更大更鲜艳的雄孔雀交配,因为雌孔雀“认为”尾巴越长越鲜艳,代表着越健康强壮,后代存活率就越高,经过不断的“性选择”,雄性的尾巴就进化得越来越长,越来越鲜艳。这是目前最流行的解释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搔首弄姿的大鸨??
有本书叫《不匹配的一对》,书中记录好几种有着极端的两性差异的生物,其中的海*鱼,雌性体重可达到雄性的五十万倍。但这本书的核心理论仍然是“性选择”,所以每一章的最后都要去分析,在“性选择”中,什么是优势?比如在象海豹中,“大”就是优势,可是在蜘蛛、藤壶、海*鱼,“小”就是优势,也就是无论大还是小,只要存在,只要发生在雄性身上,就可以解释成“优势”,那到底什么是优势?有没有统一的理论的,没有,只能一个一个去分析,去定义,够忙几辈子了。
有没有两性差异很小甚至没有差异的呢?有,很多很多。夸张的鸟类中就有不少,比如帝企鹅、天鹅,就很难从外表去区分它们的性别。但这些雌雄差异很小的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一夫一妻”且共同抚养后代。并不像那些妖艳贱货一样,对于后代只提供精子,然后要么继续寻找下一个雌性,要么鸟间蒸发。
帝企鹅夫妇与宝宝(每年重新配对)
那么“是否共同抚养后代”是不是决定两性差异的根本原因呢?不一定,还需要大量的资料来证明,我们不能和“性选择”一样,用现象来解释本质,不然永远只停留在解释,并且只会越来越牵强。我们还是要回到生物的本质,那就是前面的文章提到的生物公理:“生物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然后繁衍”。其中生存只是基础,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一切”包括生物的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等等,而我们所说的两性差异,目前通常只停留在形态学上。
不管是“自然选择”还是“性选择”,都只在乎“什么是优势?”,并没有提及一个重要的指标——资源。优势当然是:更大、更快、更坚硬、感觉更敏锐、更*……但是就目前认为进化得最成功的人类,也并没有全面发展,只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更智能”。那为什么我们没有更大或者更快呢,那是因为资源有限。资源包括任何形式的资源,主要指食物、场所、光热等。所以进化的核心并不是“什么优势就发展什么”,而是在于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优的组合。资源分配去向又分为两类:用于生存和用于繁衍。那些在后代上几乎不付出资源的雄性,它们相对于雌性就有了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使它们要么更鲜艳要么更大。
象海豹雄性(上)
获得资源还有时间限制,尤其是在“体型”上,生物一般一旦性成熟,就会停止继续长大,所以决定生物体型大小的根本在于生物在性成熟前积累的资源,比如雌性象海豹3-4岁就性成熟了,雄性在9-10岁才性成熟,也就是说,雌性三四岁就开始停止自己的生长,将余生的资源都用于维持自己简单生存和怀孕抚养后代上,而雄性可以肆无忌惮的继续生长,所以雌性体型比雄性小,是很自然的事情,并非雌性的选择。在人类上也是如此,有种病叫类无睾丸症(Eunuchoidism),这类患者主要特点就是因为性成熟推迟导致身高远高于预期值,通过睾丸酮可以促进性成熟,使其停止继续长高。而性成熟提前的,身高往往又低于预期值,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事情,导致性早熟的情况可能包括食品、药品、文化等多种因素。
以上特征表明开始性发育,不是性成熟
对于一些生物来说,繁衍后代,预示着自然死亡,并且是自发死亡,比如众所周知的鲑鱼、章鱼、一些雄性蜘蛛。这说明繁衍的意义是高于生存的,为了繁衍,它们可以付出生命。这类生物繁衍的特点是:后代数量大、不需要亲代抚养、生存率较低。但是还有很多生物,尤其是所谓的“较高级生物”,它们不会在繁衍后立即死亡,它们的特点是:后代数量少、需要抚养。
综上,决定两性差异的根本,在于对后代投入后的资源剩余差异,而资源的投入又分为孕和育两个阶段,“孕”主要指到达性成熟的时间,这个时间越长,体型相对就越大;“育”指子代出生后,雌雄两性付出的资源,对“育”付出资源越少,越可能发育出越多的奇怪的特征,比如鹿猪的牙、驯鹿的角、鸟类羽毛的色彩等待。
鹿猪(雄)
所以“长得越好看就越渣”这个定律,在绝大多数生物上都是成立的,尤其是在哺乳类、鸟类。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不参与后代的抚养,有了更多的资源去搞杀马特、去作。这些绝对不是雌性选择的结果,雌性根本不在乎,她们在乎更重要的事情。事实上雌性根本没得选择,如果它们有选择,它们一定会像企鹅、天鹅那样,选择愿意与自己分担抚养重任的伴侣,而不是花枝招展的花瓶。毕竟连人类都在抱怨抚养后代难,更何况是其他动物呢?可以想象一下,动物们连维持自己的本身的生存就已经非常困难了,还要将很有限的资源分给下一代。
雌性相对雄性为生物的繁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却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最后却被描述成庸俗的“外貌协会会员”。不仅是自然,我们人类也没有做到平等地对待它们,很多生物的命名,尤其是鸟类,都是以雄性特征来命名的,它们的雌性是那么的不出众,以致于都不配拥有一个名字。
红腹锦鸡(左雄右雌)
在人类,我们竟然也只停留在追求“让女性与男性平等”的阶段,虽然确实有了一些进步,但是任重道远,女性凭什么要跟男性平等,她们本来就应该被更优先的对待。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性选择”的理论,就缺乏更充分的理由来为雌性争取权益。就像无处不在“竞争”理论一样,它仅仅只是部分表象,要知道,我们人类发展至今靠的可是团队协作,而不是你我之间残酷的竞争。
排在女厕所前的长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