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业创新第三年迎“双新” 剑指30万亿同业规模
摘要:姚刚指出,当前,证券行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动创新的氛围逐步形成,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方向逐渐清晰,合规风控制度初步建立,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差异化发展局面初现端倪,具备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撸推进证券机构创新发展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坚持服务社会财富管理需要,坚持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既要做好传统业务,也要开拓创新业务。这将具体将
2014年券业创新大会5月16日结束。
行业创新元年的2012年,唤醒行业能量,也带来行业扩张欲望中的发展暗礁。
2014年,是券商创新第三年,券商资管成为银行、保险、信托、基金之外的第五极已经确立,但是无技术含量、通道化、边缘化的质疑不断。此外,互联冲击越来越明显。
随着顶层设计的定调与行业会议的统一共识,第三年的行业创新或迎来新的空间与主体。
这次,证券业能否完成由量入质的变化?
创新头两年:搭船过河
一位北方大型券商副总回忆过去数年印象最为深刻的行业事件时,第一时间说到2012年的券商创新大会。
事实上,2012年5月那场四年之后回归的券商创新大会,确实是行业的关键里程点。
很多人还记忆深刻,2012年5月的券商创新大会上,当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喊出“永不对创新说No”时,场下各家券商老总与负责人掌声雷动。有评论说,已很久没见过证监会旗下机构如此意气风发。
那次创新大会上,监管层推出创新十一条纲领以及一系列配套规则。
这里面包含了提高证券公司理财类产品创新能力、加快新业务新产品创新进程、 放宽业务范围和投资方式限制、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支持跨境业务发展、推动营业部组织创新、鼓励券商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券商积极参与场外市场建设和中小微企业私募债券试点、调整完善净资本构成和计算标准、人才激励机制和适当性管理要求等十一个近期举措。
换句话说,创新第一年完成的主要是一件事情:让证券公司从过去禁锢于证券市场的困境中跳脱,将视线从证券市场移到更为广阔的金融市场。
有一个比喻经常在业内被使用,2012年的券商创新,好像是一艘船,让这个行业搭着渡过了原本“靠天吃饭”的大河,从限制于二级市场走到了着眼于更广阔的场内外市场的对岸。而券商过了河,船也开走了,已没有办法走回头路,接下来必须继续往前走。
事实上,券商过河后的第二年,往前走的方向多少有些迷茫。
“过河”带来最直观的变革,便是券商资管规模的爆炸性增长。从2012年5月份的券商创新大会召开之后到2012年底,整体规模达万亿元,到了2013年底,根据中证协的数据显示,证券行业受托资金规模突破5万亿,达到万亿元。与2011年底的2819亿元相比,已经实现了超过17倍的增长。
然而,通道化等质疑开始弥漫在第二年的创新之路上,因而到了2013年的券商创新大会之前,监管层先是召开500人参加的风控大会,随之的创新大会也与第一年的意气风发有所不同。
2013年的参与人员规模和会期都有所缩减,形式上与2012年一半时间用于分组讨论迥异,几乎全部为嘉宾按演讲稿发言。关键在于会场,2012年派发11条创新纲领和多项突破性文件修订版本,而2013年并没现身类似制度性文件,取而代之的仅是嘉宾发言材料与一个研究课题安排。
风控也成为这届创新大会的关键词,比如2012年喊出“守住底线包容失败、永不对创新说No”的庄心一,大半演讲的内容均在强调风控重要性。
实际上,2013年初,证券业协会曾拟定新创新10条35项工作,但最终按当时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的话来说,新10条被放在抽屉里了。
因为其认为,尽管势头好,但创新一年多来,也有部分券商有点找不到方向。“所以创新发展,有个学习探索的进程,需要时间,步子要稳点。”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的券商创新大会有一个新的监管理念在默默酝酿中,即监管机构不能替代行业进行创新。
当时,证券业协会会长陈共炎指出,“今年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应从去年放松管制、监管推动为主,转向市场主体自主创新为主。”
因而,2013年5月之后的券商创新,步入冷静阶段,前期一拥而上的“盲目”创新开始冷却,而一些深层次的改变却在出现。
私募市场空间:承接30万亿
步入2014年,已是券商创新的第三年,但其所在的大背景已发生变化。
首先是在简*放权的大环境下,2014年初的证券监管工作会议提出监管转型。然后在此前出台的新国九条中,监管转型与证券机构发展都被列入重磅型纲领。
作为新“国九条”落地的第一个细则,5月15日晚间,赶在券商创新大会前出炉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为第二天的创新大会基本定调。
5月16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开篇演讲中,可以发现基本与《意见》相结合,为创新大会打下了基调。
姚刚指出,当前,证券行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动创新的氛围逐步形成,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方向逐渐清晰,合规风控制度初步建立,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差异化发展局面初现端倪,具备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良好基础。推进证券机构创新发展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坚持服务社会财富管理需要,坚持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既要做好传统业务,也要开拓创新业务。
这将具体将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放宽行业准入,鼓励市场竞争。二是实施业务牌照管理,探索功能监管。三是拓展基础功能,推进全面创新。四是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资本实力。五是实施双向开放,加快国际化进程。
实际上,这正是创新第三年的大基调,从最初的打破桎梏、到如今的深度创新,既包括自身牌照、准入等机制的松绑,也包括对基础功能的回归。
当天大会设置的六个分会场,指向券商“过河”之后的新方向,包括私募市场、财富管理、互联证券、融资业务、投资咨询、风险管理等。其中在新国九条中被着重提及的私募市场,或是一个新的大空间。
比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会上指出,着力发展非公开市场将是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为证券法修改的组织者之一,她在会上谈及的“大证券”内含值得关注,这或是未来券商发力私募市场的重要前置条件。
吴晓灵认为,让所有的财产和权益证券化,才能带来流动性,才有利于财富的增长,而内涵式的证券定义有利于为各类金融创新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面对形势变化莫测的集资活动作出法律的判断。证券定义的扩展能带来多层次的金融产品。
与创新大会同一天出炉的还有一行三会一局规范同业127号文,这份新规从两大方面加强同业业务监管。
事实上,这也是未来证券行业转战私募市场的大背景,“银行同业有30万亿规模,如果这些资金的需求能够转移到私募市场,这是多大的空间?”一位北京中型券商创新业务负责人在会后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
主体创新:从“大而全”到“小而美”
创新的空间在变,而创新的主体更是在变化。
第三年的创新阶段中,牌照管理与行业准入放宽已成为定论,同时,监管趋势是欢迎券商从以往的一味追求大而全,而改为特色定位。
更重要的是,这一轮创新中监管层已明确要推动监管转型,将创新动力交还给市场。
在牌照管理与放宽准入方面,姚刚在会议上再度强调。一位参会的非券商机构人士则兴奋的指出:“这次是真的要推了,你看昨天下发的《意见》名字都叫证券经营机构,而不是以往的证券公司。”
开放格局之下,券商的发展定位无疑要发生变化。
证监会创新部副主任王欧的一段发言或指出了方向,他首先举例指出美国有4000-5000家券商,但其定位、业务都有所区别。而国内券商转型,大多数都要甘于做小做少、做减法,从而作出特色定位。
确立开放与发展特色的格局之后,要真正做到这点,就需要厘清创新的主体定位,在创新大会上,这一点被再度强调。
如姚刚指出,鼓励行业创新,为行业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也需要证监会自身的转型。证监会将推进简*放权,为创新发展拓展空间。完善法规体系和日常监管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改进监管执法,为创新发展提供执法保障。完善协作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注重行业自主创新。”张育*也在总结时指出。
但是,当创新的接力棒放到行业手中时,这一次,券商能跑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