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中医西进路":文化与创新铸就产业增长引擎
新华广州11月2日电(吴涛、王攀)采访发现,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医药外贸亦迅速发展。医药外贸总额从95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602亿美元。根据权威机构预测,中国在2011年将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以上。中国的医药市场容量和贡献度均已居于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医药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中药文化的输出和技术创新,成为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力武器。
2日,在广交会的医药及保健品展区里,北京同仁堂、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中药企业展区里产品琳琅满目。了解到,当前我国不少企业都在“各出奇招”积极探索“走出去”。据同仁堂现场负责人介绍,该企业以中药文化的输出为手段,通过在海外设立连锁店、形象店等,实现产品—渠道—生产—研发—文化链式的输出,成功建立起海外的营销渠道。截至2010年,同仁堂已经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47家零售终端,并建起海外电子商务平台。
技术创新也是中药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突破口。广药集团有关负责人说,中药产品走向世界,关键在于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广药集团旗下的一些企业还通过与出口国实行联合技术研发,不仅产品获得了国际市场认可,还降低进入市场的门槛。
企业发展的背后,是整个医药行业十年来在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贸易总额看,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十年来,我国医药外贸总额增长了5倍以上,出口从54亿美元增长至近4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5%,进口也从41亿美元增长至20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医药进出口占全国整体进出口的比重从1.7%上升到2.6%,占世界医药贸易的比重亦从不足2%上升至5%。
而从市场分布情况看,十年来,我国医药外贸进出口国别从196个增长到221个,几乎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医药贸易继续呈稳步增长态势,其中,美国作为我最大的国别贸易伙伴,进出口额从21亿美元持续增长到115亿美元。同时,与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医药市场以及东盟各国的医药贸易往来日渐频繁。[1][2]下一页医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倪如林说,以往商会80%以上会员是单纯从事进出口的贸易型企业,而近年来新发展的会员中,工贸综合型企业已占到70%以上,其中包含了所有国内重点大型生产和贸易型企业,加上科研开发、信息技术和咨询服务型企业的不断加入,商会的会员类型已呈现出全新的格局。
倪如林说,根据权威机构预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医药市场国家对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医药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倪如林说,随着全球医药产业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医药企业面临越来越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扩大“走出去”步伐,适时通过投资、并购、合作等方式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进而抢占国际医药产业新的制高点,是能否实现医药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技术壁垒和贸易摩擦的情况呈现恶化趋势。随着国外市场关税壁垒的取消或降低,技术性壁垒和贸易摩擦较入世前有所抬头,整体呈现出发案数量未出现明显增加、但产品出口额屡创新高,发起调查国别呈多样性,且涉案产品从原料药向医疗器械领域延伸等特点。这使我国应对难度明显增加。
业内人士认为,要实现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根本性转变,需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新兴产业促进*策中关于提升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要求,出台一系列税收、价格和贸易便利化等措施,大力扶植医药外贸发展。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制订医药行业走出去整体战略性发展规划并跟踪落实。
前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