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s://m.39.net/disease/a_b1o2hn1.html自公元前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互尊对方为王开始,各国纷纷僭越称王,无视周王的权威,均想成为这中原的新“天子”,战乱由此愈演愈烈。公元前年,秦嬴政出生,作为赵国人质(秦庄襄王曾在赵国当人质)的儿子,每天在担惊受怕中度过。公元前年,秦庄襄王驾崩,年仅13岁的秦嬴政被立为秦王,小时候的种种经历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统一中原,一雪前耻。公元前年,秦王政击败嫪毐,罢免吕不韦,开始亲政,此后联合尉缭、李斯二人一同制定了问鼎中原的战略:一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二是继续采用远交近攻思想,即并韩灭赵,吞并魏楚,收掉燕齐,完成一统。那么秦王政能否凭借问鼎中原战略成为这中原的天子?让我们从SWOT分析法及战略管理角度出发,看一看问鼎中原战略的可行性!一、SWOT分析模型介绍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了“SWOT分析法”,他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内部的优势(Strength)内部的劣势(Weakness)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外部的威胁(Threats)韦里克认为优劣势分析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与竞争对手的比较,机会与威胁分析则着眼于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影响,通过综合考虑这四个方面,可得出SWOT分析图,即:SWOT分析图从分析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时,采取增长型战略;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时,采取多种经营战略;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时,采取扭转型战略;企业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时,采取防御型战略;“SWOT分析法”是一种进行战略管理的工具,而战略管理又分为三个层次:层次一:总体层战略,即确定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总体目标;层次二:业务层战略,即企业应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总体目标;层次三:职能层战略,即企业应该怎么去按照方法具体实施。二、“SWOT分析法”分析问鼎中原战略1、秦国内部的优势分析:首先,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耕战政策,具有问鼎中原所需的物质基础《商君书·农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民以食为天,秦国虽地处偏远区域,但各代君王均深知这个道理。自公元前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开始,此后秦国君王一直将农业发展放在首位,可以说耕战政策是贯穿秦国历史的一项基本国策。z郑国渠为了进一步发展秦国农业,秦王政在明知韩国“疲秦”战略阴谋的情况下,依旧重用郑国,修了郑国渠—东起中山,西到瓠口,大大改善了关中的农业面貌,使得土地肥力得到提升,土地贫瘠的关中地区也因此变得富甲天下。此时秦国的农业发展已处于领先水平,粮仓充实,具备了问鼎中原所需的物质基础。其次,秦国从平民中选拔人才,唯才是举,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智囊团”每位成功人士旁边都不止一位“智多星”,秦国也不例外。人才战略就在东方各国效仿孔子民间教育开始培养人才时,秦国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广招天下人才,即只要你有才能,不论国籍,不论出身,都可得到重用。这是其他诸侯国不敢做的事情,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然而秦国却大胆实施“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跳过人才培养阶段,使得获取人才的时间大大缩短,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天下才子纷纷涌入秦国,寻求自己的伯乐。卫人商鞅、魏人张仪、魏人范睢、卫人吕不韦、楚人李斯......这些在秦国历史上发光发热的人物,都是秦国从其他诸侯国挖掘过来的。在秦王政年幼之际,吕不韦掌控秦国朝政,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秦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使秦王政问鼎中原的胜率进一步提升;在秦王政掌权之后,李斯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才能及远见,辅佐秦王筹措问鼎中原战略。“唯才是举”的政策使得秦国内部人才济济,这些人成了秦王政问鼎中原的“智囊团”。其三,秦国实施军功爵制,兵强马壮,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军事力量经济发展的再好,人才重用的再多,如若没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作为支撑,在战乱时代依然说不上话。《商君书》曰:”其狱法,高爵訾下爵级。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仆。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实施军功爵制,一场战争的胜负将会改变无数人的人生,秦国士兵因此战斗力飙升,个个骁勇善战,成为了真正的虎狼之师。骁勇善战的秦军除了秦军士气高昂外,所用兵器也极为先进,其使用的弓弩更是号称“秦国黑科技”,在战争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秦国士兵为荣誉而战,再加上所持兵器优良,秦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加强,具备了问鼎中原所需的军事力量。其四,秦国遵循严格的秦律,是当时诸侯国中治理最好的国家,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法律环境前边提到,为了促进农业和军事的发展,秦国实施了耕战政策和军功爵制。然而这两大政策能在秦国一直贯彻执行下去,全仰仗严格的秦律以及各级官吏认真落实。在秦律中有大量关于官吏任免的条文,而核心就是能否严格依靠法律办事。戍律曰:同居毋并行,县啬夫、尉及士吏行戍不以律,赀二甲。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劳动力,秦律规定一户人家不得同时派2个人戍边,负责征收兵役的人如果不遵守这一法令,要罚二甲。《商君书》曰:“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为了提高军队士气,秦律规定有军功的士兵可以进爵,授予田地,并派平民“庶子”帮忙耕种。《置吏律》曰:“除吏、尉,已除之,乃令视事及遣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及相听以遗之,以律论之。啬夫之送见它官者,不得除其故官佐、吏以之新官。”在任用官吏方面,如果未经审批便擅自任用不合适的人,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依靠众多的法律条文,使秦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当时诸侯国中治理的最好的国家,也为问鼎中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其五,秦国平息内乱,权利集中,君臣同心拟定统一战略,具备问鼎中原所需的指挥系统秦王政刚刚即位时,年仅13岁,因此朝中大事皆由丞相吕不韦把控,又逢嫪毐结党营私,秦王政在这两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公元前年,嫪毐借助秦王玉玺和太后玺发动叛乱,被秦王政击败;其后秦王政以此为由,罢免吕不韦官职,至此秦王政将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得到尉缭、李斯的尽心辅佐,同他们一同商定统一大业。2、秦国内部的劣势分析首先,秦国地处西北边陲,不重礼节,在各诸侯国中的形象不佳秦国本是边远小国,第一代君王更是给周天子养马的存在,在当时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其他诸侯国对秦国嗤之以鼻,称其为蛮夷。春秋时地理位置图秦国处在西北角,远离中原文化,更是受到戎狄影响使得民风彪悍,十分好战,且为了胜利总是使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这让以文明自居的其他诸侯国更加看不起。即使后来秦国日渐强大,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局面,其他诸侯国依旧看不起秦国,称其不懂华夏礼节。因此,秦国在其他诸侯国眼中形象不佳,对其统一中原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其次,秦国忽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拼图不完整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以来,就一直坚持耕战政策,重农抑商,其商业发展十分缓慢。重农抑商,顾名思义,即重视农业发展,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发展,以“商”为“末”。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如减少商人的政治权利,不允许其后代做官;对商人加大税收;商人不得涉足重要行业;对商人的衣食住行都有歧视性规定;为了使百姓安稳农耕,强化户籍管理,使得商人流动性大大降低。因此,虽然秦国因农业发展迅速使得经济实力增强,但和商业发达的齐国相比,经济实力还是有所欠缺。再次,秦国自然资源匮乏,盐、铁等战略物资依赖进口前边提到,尽管秦国拥有肥沃的土地,农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农业生产与财富累积之间的转化率很低,再加上限制商业发展,其经济实力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秦国境地缺少自然资源,如百姓赖以生存的盐以及制造农具、兵器所需的铁,需要花费大量钱财向其他诸侯国采购。铁质农具战国后期,由于铁器相比铜器更易锻造,实用性更好,各国对铁器的需求越来越大,谁的矿产资源丰富,谁就能形成垄断经济,谁的胜算就更大些。显然秦国在这方面被其他诸侯国远远甩在后边,其“牛耕”所需的铁农具都要依靠进口实现。3、秦国外部的机会分析首先,东西周灭亡,战乱不断,给了秦国问鼎中原的时机自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邑后,周天子的王权开始急速衰落,后周朝一分为二,称作东周和西周,从周赧王开始,东西周实行分别治理,成为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小政权”。公元前年,秦昭王派兵攻打韩国阳城、负黍,此时西周王深感恐惧,撕毁合作条约,秘密联合东方各诸侯攻秦,秦昭王大怒,派大将军摎讨伐西周,西周王自知敌不过,赶忙跑到秦国磕头认罪,并将西周土地、人口全部奉上,至此秦国掌控了西周,象征权势的“九鼎”也入秦国之手。七年后,即公元前年,秦庄襄王攻灭东周,至此历史上存在多年的周王朝就此灭亡,少了名义上的“周王”,各国野心纷纷暴露出来,战乱加剧,给了秦王政问鼎中原的时机。其次,乐毅破齐,秦国独强公元前年,秦国拉拢齐国共同称帝,即秦昭襄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虽然不久后两国都取消了帝号,但可以看出当时齐国与秦国实力相当,秦国统一中原胜算不大。公元前年,由韩、魏、赵、燕、齐组成的五国联军攻秦失败,此时齐国趁机偷袭宋国,兼并了宋国领土,使得齐国实力大增,然而其他诸侯国不能容忍齐国一家独大,于是刚刚的“五国伐秦”变成了“五国伐齐”。乐毅破齐公元前年,乐毅率领燕、韩、赵、魏、秦五国联军进攻齐国,并且大获成功:攻占齐国70余城。虽然日后由于燕惠王听信谗言导致燕军大败,齐国陆陆续续收回领土,可是国力大损,从一等国家降为二等国家,再无力与秦国抗衡。其三,诸侯国各怀心事,互相猜疑,给了秦国逐一攻破的机会公元前年,秦军在邯郸被赵、魏、楚联军打败,给秦军造成了30多万人的伤亡,如若各诸侯国能像邯郸之战一样齐心协力,共同抗秦,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必定会推迟。然而经此战役后,各诸侯国没有乘胜追击攻打秦国,而是开始了新一轮的互殴,以军事力量强大的赵国为例,赵国此后多次与燕、齐、魏开战,使得秦国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并且直接影响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秦昭襄王开始采取远交近攻的思想,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逐个击破,给秦王政问鼎中原提供了战略思想。其四,第五次合纵的失败成了秦国问鼎中原的催化剂眼看秦国越发强大,东方诸侯再也坐不住了,于公元前年,再次组成五国联军(赵、韩、楚、魏、燕)决定打击秦军的扩张势头。原本进攻顺利,一度进军至函谷关内,不料遭到吕不韦率领秦军的反击。吕不韦认为五国联军同床异梦,缺乏团结之心,只要能击败其中一个国家,其他国家必定不战而退。于是他率领精锐部队于夜间突袭楚营,一方面楚军远道而来,军心涣散,另一方面楚军夜间疏于防范,结果就是楚军匆忙撤退,其他四国见此军心动摇,纷纷撤退,第五次合纵攻秦无功而返。合纵连横此战后,秦王政下定决心“灭诸侯、称帝业”,不给其他诸侯国再次联合的机会,就这样第五次合纵攻秦成了秦王政决定问鼎中原的催化剂。4、秦国外部的威胁分析首先,外围胡患虎视眈眈,稍不留意华夏文明毁于一旦战国时期,由于中原混战,给了北方匈奴与诸胡发展壮大的时机。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燕国面临着东湖的侵扰,秦国与赵国担负着抗击匈奴南下的责任,如果秦国贸然出兵攻打其他国家,中原必定大乱,势必会给匈奴和诸胡可乘之机,中华夏文明很有可能在多方混战中毁于一旦。北方匈奴为避免这种事情发生,秦王政派大将蒙恬率领20万大军驻扎在阴山草原之南,防止匈奴入侵。此后无论统一六国的道路多么艰难,这支大军从未被调动过。可见匈奴也是秦王政问鼎中原路上的重大障碍。其次,赵国仍是秦国统一路上最大的拦路虎自公元前年,赵武灵王下令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即使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坑杀40万大军,其军事实力仍然不可小觑。原因之一在于赵国拥有一员猛将—李牧。李牧善用计谋,腹中兵甲,因常年在赵国抗击南下的匈奴,名气不大,所以秦国攻打赵国时忽略了这个因素。秦灭六国图事实证明,秦国三次灭赵行动均被李牧破坏,事后如果不是秦王利用反间计使赵王除掉李牧,秦国想要彻底灭掉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如果在此期间其他诸侯国反应过来支援赵国,后果不堪设想。正因为赵国军事实力强大,变数太多,秦王政才制定了先消灭韩赵的战略。5、结论:SWOT分析图将以上秦国内部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与威胁放到一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国内部优势远大于劣势,外部机会远大于威胁,因此可以实施“增长型战略”,即“扩张型战略”。SWOT分析图这个“扩张型战略”即秦王政同李斯、尉缭一同制定的问鼎中原战略:一是“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二是继续采用远交近攻思想,即并韩灭赵,吞并魏楚,收掉燕齐,完成一统。下边再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秦王政问鼎中原战略的可行性:三、问鼎中原的战略管理首先,总体层战略,即确定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总体目标秦王政想要统一六国,确定的“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目标切合实际。自公元前年,秦孝公实施“商鞅变法”以来,经过多年历代君王的兢兢业业,秦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相反周王室则逐渐衰落,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国力衰退。至秦王政时代,秦国已是一家独大,是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其次,业务层战略,即企业应通过什么方法达到总体目标秦王政采取的远交近攻的方法,即“并韩灭赵,吞并魏楚,收掉燕齐”的方法切实可行。汲取秦昭襄王邯郸之战失利的教训,秦王政决定继续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韩、魏两国地处中原,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是统一大业必须收拾掉的国家。并且韩、魏两国不但距离秦国近,而且国力不强,稍强的魏国由于处在地图中央,四面受敌,常年作战早已使这个国家变得支离破碎。因此先攻占这两国既轻松,而且意义重大。楚、赵两国相对韩、魏来说实力更加强大,是秦王下一步要灭掉的国家。齐国距离秦国较远,如若派兵攻打必然经过韩、魏两国,行军途中易产生变故;并且综合国力强大,派少量军队必然不可取胜,而派大批军队就算取胜又不能守住齐国领土,周边国家必会争夺。燕国同样如此,因此要笼络燕齐,留到最后收拾。最终实施的时候稍作调整,按先后顺序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但可以看出大致方向是对的。再次,职能层战略,即企业应该怎么去按照方法具体实施职能层战略分为人才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秦王政在制定了正确的方法后,在人才战略方面采用量人使用原则,任用李斯、蒙恬、王翦等文臣武将;在军事战略方面采用强攻与智取相结合的方式;在经济战略方面继续实施耕战政策,重视农业,稳定国内经济发展,为问鼎中原战略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综上,秦王政在合适的时间,制定了合适的方法,并通过引进人才、发展军事、繁荣经济具体去实施,最终确定的问鼎中原战略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正是在正确战略的引导下,秦王政才能在短短10年时间内灭掉六国,结束长达多年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