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团结就是力量,动物集群背后的真相秒闻娱
TUhjnbcbe - 2024/3/28 16:53:00

每当我们等来假期,想要“跨过山和大海”的时候,最后却常常无可奈何地“穿过人山人海”。拥挤的人群,总能瞬间戳破我们寻找平静、遍览名山大川的愿望泡泡。

其实,不只人喜欢扎堆,许多野生动物也同样会成群结队的觅食、迁徙。与我们“望人群而却步”不同,结伴成群,是不少动物的安逸港湾,只有在这个群体中,它们才能其乐融融地享受着彼此对生命的庇护、相守与关照呢。

动物集群的好处可真不少

动物的集群数量常常是十分庞大的,铺天盖地的鸟群,奔腾翻涌的鱼群或者成群结队的角马群。当它们气势汹汹的展现在你眼前时,瞠目惊异之余,你有没有感到拥挤得“密恐症”快要发作?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要聚集成大群活动呢?

这种由数不清的个体组成的庞大动物群体,在眨眼之间瞬息万变,却又保有高度的秩序的动物行为学,被称为“集群运动”。至于为什么要集合,首先,是有利于觅食。

拿蜜蜂和蚂蚁来说,集群能形成一个“信息交流中心”,一些没有找到食物的个体,在回到集群地后,能通过同伴分享的信息找到食物资源,提高觅食效率。

第二个,如果集体在一个地区觅食,还可以更容易获得食物。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红嘴鸥,红嘴鸥喜欢集群,相比单只更容易惊扰水中的鱼儿,提高了捕鱼的成功率。

在草原上,捕食者通过集群来捕猎,可以捕获比自己大的猎物,比如非洲草原上单只母狮可以捕捉小型疣猪,但一群狮子就可以捕捉大型斑马,水牛,汤氏瞪羚等等。

不仅菜品丰富,大家一起吃饭多安全呀。一些大型捕食者之间会发生冲突,比如非洲草原的狮子和斑鬣狗,它们抢食物的情况十分常见,这时群体的数量就很关键了。

“猎物”也有力量:集群动物与捕食者的较量

当那些因为畏惧猛兽,而团结起来的无辜“猎物”,聚集成大群的时候,事情可就不只是躲避风险那么简单啦。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庞大的动物群体会开始向捕食者“宣战”,有时打乱敌人的阵脚,有时机智的识破敌人的诡计,有时甚至会以团斗的形式奋起反击……

你一定有过面对满柜的鞋子,不知道选择那一双才好的经历吧?是的,很多时候,那就捕食者看到集群猎物时候的感受。

动物学家将这种猎物通过群体活动给捕食者带来麻烦的现象称为“捕食者困惑”,即由于成群的猎物连续地在捕食者的视野内穿行,使得捕食者很难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个体,从而导致捕食成功率大大下降的现象。

游动的鱼群动过变换队形和快速的游动,捕食者不得不一直变换捕食目标,这种群体游动的行为使群体内的每一个个体都受到保护,降低了被捕食的风险。

不过动物行为学家也发现,面对鱼群的障眼法,捕食者往往会紧紧盯住位于群体边缘的个体或者长得最与众不同的那个倒霉蛋进行猎食。

面对瞬息万变的野外生存环境,动物们必须时刻留意周遭环境、警惕被捕食的风险。而它们在低头取食的时候,就必然会放弃警戒。也就是说,单独生活意味着猎物们不得不一边忧心忡忡的低头吃饭,一边饥肠辘辘的抬头警戒。

可是集群生活的动物们,就不必有这种顾虑。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在草地上觅食的鸟群,小可爱们总是埋头苦“吃”,似乎世界上没有比吃顿饱饭更重要的事了。可是当我们慢慢走近,鸟群就会哗的一片腾空而起,辗转到其他的“草地饭馆”去觅食了。

事实上,在这个看似忘情的吃货团体里,总会有几个放哨的个体,轮流保护着群体的安全,这种行为被称为“多眼睛”效应。

更有趣的是,鸟群中的哨兵经常是轮换的。通常是酒足饭饱的个体会自告奋勇地跃上枝头,去换班那个正在站岗的大兄弟。它们为什么那么主动呢?

研究者发现,危险到来时,处于警戒状态的哨兵,在向鸟群发出警报后,总是可以率先逃走,这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存率。

事实上,猎物并不是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当它们集成大群的时候,也经常会表现出强硬的反抗策略。

比如,一些水鸟在繁殖期会在同一片浅滩上密集地营巢孵化。当鸟妈鸟爸们发现有“偷蛋贼”进入繁殖领域的时候,它们就会群体腾空而起,一边尖声鸣叫,一边向入侵者发射“鸟屎攻击”,捕食者见状经常心声畏惧,仓皇逃窜,放弃捕食企图。

众人拾柴火焰高:动物在群体中共同应对生活困境

就像一场球赛的胜利绝不能完全归功于得分球员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很难轻易地通过个人的力量解决所有问题,积极寻求别人的帮助与合作,常常可以最终闯过生活的难关。同样的,动物也会通过团结协作、互相扶持着走出许多生存困境,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

在终年寒冷冰封的南极洲,帝企鹅会在-30℃的严寒冬季进行繁殖。通常产蛋之后的企鹅妈妈要下海取食恢复体力,而企鹅爸爸就要独立承担起孵化的任务。

尽管漫天的风雪和无尽的冰霜不断冲击着企鹅爸爸的身躯,但是为了成功孵化小家伙们,它们仍要努力将夹在脚中间的鸟蛋的核心体温稳定在38℃,以保证企鹅宝宝的成功孵化。于是成百上千的帝企鹅挤在一起,集成大群相依取暖,共同抵御寒冷。

在群体最外缘的帝企鹅会有部分身体暴露在寒风中,热量常常迅速消耗掉。因此,企鹅群中的成年个体会交替换班、变换位置,轮流从群体外围到中心,再由中心到外围。

这些好集群的动物,例如蝗虫,鲲鱼或蝙蝠,集结在一起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首领,群居的成员在跟左右邻居互动交流,每个都遵循简单的规则,那就是跟着旁边的同类一起走,跟紧一点,但不要撞在一起。

有趣的是,动物们还能在群体中传播新行为,通过观察和模仿同类的行为,快速掌握新的生存本领。

集群的代价:动物群体数量是否越大越好?

群体生活固然给动物生存带来诸多益处,但是在稀释效应的作用下,必然也要承受随之而来的群居代价:在集群中,疾病传播容易多了;还有,当食物短缺时,集群的个体可能会吃掉同类。

从动物集群中,人类也学到很多。例如,运用蝙蝠的飞行技术,让无人机通过狭小的空间;鱼群行为可以用来设计安全的驾驶软件;昆虫构造帮助设计搜救机器人团队等等。

个体与群体,就像音符与旋律、火苗与篝火,它们在汇聚与联结之后,常会焕发出别样而新鲜的生命力。或许每一颗独立的心,也终将走向人群。我们诞生于人群,在人群中塑造着独特而丰富的内心,却也无时无刻不经历着群体的恩惠、影响和成全。

动物的集群行为,更多是向着生存的诉求。而人群,更像是追求着诸多的集体性愿望,情感的连结,或是心灵的归属。无论在科技的突破上、在艺术的表现上、甚至是为了和平,我们总会向着自我本身和自我所热切希望的,心怀执念地在穿行在人群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团结就是力量,动物集群背后的真相秒闻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