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行业访谈独立电影宣发之路 [复制链接]

1#

《二十二》背后的宣发故事

独立电影宣发之路

资料来源

采访人:丁玥涵,傅品源

被采访人:赵文斯(润智影业项目经理)

文字整理:卢若辰,丁玥涵

前方高能

长文预警已开启

Q

赵经理你好,润智影业作为国内著名的独立电影宣发公司,成功的发行过像《二十二》、《大三儿》这样的优秀纪录片作品,我们想代表很多对此感兴趣的同仁,向您探讨作为一家中小型宣发公司,润智影业的独立电影宣发之路以及生存现状与未来发展预期。

赵文斯:在我看来,独立电影是导演自己,在没有公司等外力的情况下,自己完成的一部作品,他们在影片完成后会去参加一些独立的电影节,比如说国内比较著名的是FIRST电影展。

部分支持独立电影的平台

我们先统一一下什么是独立电影,因为在商业院线上的也有一些算是独立电影,但是这些影片可能从剧情上或者题材上,又或者整个他自己的拍摄上又具有一点商业的属性在里面,可以被商业运作,在院线上预期可以获得一定的表现,才会有宣发公司愿意帮他在市场上去运作。而其他的很多独立电影都没上过院线的,他有可能是以点映、放映的方式来去做,或者是他没有上过院线,只有部分内部人员或者是朋友之间会一起观看,或者是参加完电影节就没有什么消息了。现在还有一个大象点映,还有一些片子可能会跟他们去合作。

Q

好的,因为我们这个采访主要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关于公司本体的一些问题,第二个是关于市场的运营,主要是想了解你们公司在现在这种寒冬的环境下是怎么良好地运营的,第三个就是你们招聘人才的考量和把握是什么样的。

赵文斯:我们公司在九几年初创,刚开始就在做发行方面的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后续公司发展,我们有两家公司并驾齐驱,我们所在的润智影业,主要是做文艺片、纪录片、还有动画片的宣发,而另外一家公司“全影时代”,则主要负责商业片的发行。“全影时代”在外地还有一些驻地,地推人员以及那些发行的同事,在每一个城市,有驻地的明确安排,他们在地方上一直长期地跟当地影院,以及所发行的电影的一些商务资源,媒体资源进行对接。总体来说他们负责区域上面的发行工作。

Q

那你们的区域怎么划分?

赵文斯:划分就是按照城市票房的份额去分。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会有相应的人员负责,还有一些二线的省会城市,例如南京,杭州,长沙。再小一点的城市,他们在有项目的时候,周边负责的地推人员可能会去那些城市出差几天。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分配华北区,华中区,南方还有西北这样的大致的地区。不过我们在人员安排方面们,主要还是按票房的产出,去安排城市。

Q

那你们当时是有几个创始人在一起,一共开创了几家公司?

赵文斯:最早公司是在一起的。不过润智这边后期主要是专门注重纪录片、文艺片的发行。全影时代则是主要做商业片的发行。润智这边因为目前市场上商业片质量良莠不齐,商业片的发行相对比较难做,所以转变自己的思路,开始将矛头转向做一些质量好的、有内容的、走心的这种片子。

Q

这也是你们公司一开始成立的目标和定位吗?

赵文斯:公司最早是发行商业片的,我们公司的领导最早也是做商业片和纪录片发行的,包括《帝企鹅日记》和《金陵十三钗》,还有很多港片,像《关云长》、《风云》和《战国》。而在两年前,我们公司开始注重纪录片和文艺片的发行。

Q

那你们转型做纪录片和文艺片是有什么契机吗?

赵文斯:一点是因为,之前好多的商业片,市场不太好,上映之后票房以及口碑方面都不是特别理想。二来是我们领导的个人喜好,她也比较喜欢这种人文类的和比较有情怀的片子。第三是,我们得到了一个机遇,我们之前有机会接触到《二十二》的导演,我们领导找到《二十二》的导演讨论能不能做这个片子,帮着导演一块把这个片子发行出来。没想到后来《二十二》还算成功,我们也觉得这条路还是有希望的,后来就坚定的走这条路线了。

在那个时期,公司发展比较困难,因为发行商业片一直不太好,商业大片主要分成超级大片,中等体量的一些影片,还有一些质量比较差的小体量片子。在前两年,好多人热衷拍片,当时影视行业有老板进来,有财团进来,他们拍了一些质量比较差的电影,那些电影也会想上映,导致那时候的市场比现在更像一滩浑水。那些影片在内容上支撑不了,在票房上体现出来就会差一点。因此我们觉得不如发一些像《二十二》这样的片子,你能获得一些口碑,并且你发行这类影片也会更有意义。

Q

那目前公司全部员工目前的数量大概有多少?

赵文斯:我们公司在北京这边总部的大概有十五个人左右,其中有负责项目的,有负责投资融资的,有出策划项目的,还有财务人事方面的。项目是几个人一个小组,比如三四个人一个小组,有项目的时候负责对项目统筹,联系需要对接的事宜。

Q

那就润智来说,除了在北京的总部,在其他的地区会有一些驻地或者分部么?

赵文斯:润智是没有驻地的,就是分开了,全影是全国大概有60到70人的驻地。我们如果有片子需要有地推的话,因为是兄弟公司,我们可以合作。他们自己也可以出去接一些小的片子或者是中体量的片子。

Q

在发行这个领域,是否有一些存在压力的竞争对手?

赵文斯:发行公司竞争对手肯定是有,但是因为每个公司发行的影片不同,除非两家公司所发行的影片在同一个档期相撞,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不过遇到这种情况,竞争的前提是你的影片的目标是多少,竞争可能会导致在预算上面,或者在某些方面需要比另外一个片子要多付出一点。比如想要多要一点排片的话,你可能会想尽各种方法,比如宣传上,或者一些活动上,或者票补上,这几个方面你想竞争的话,需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然而每一个发行公司的资源,几乎是差不多的,所以同档期如果真的竞争的话,主要还是要考虑你的片子的题材是否合适,卡司的水平如何。对于影院来说,你在我的影城是否有活动预算,经过一些综合考虑之后,影院方才能分出高低。所以竞争的话肯定会有,但是相比于影片的竞争来说,两个公司之间人的关系相对融洽。

Q

那会不会出现两家公司都想竞争一部影片的情况?

赵文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看谁的方案好。还有就是现在如果要发行片子的话,基本上你得去垫资发行,那就看你们公司自己的实力了。所以,你想垫多少钱,片方是不是认可,你的计划是什么,要用多少钱,这些是拿项目的关键。但是也有一些项目需要靠人脉的资源去拿项目。

Q

那您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些规划呀,目标啊,有什么比较明确的吗?

赵文斯:这两年影视大环境不太好,像我们这种中小型的公司,重要的目标是在竞争中活下来,现在有很多宣发公司和影视公司倒闭的很多,出现了非常非常的多的宣发公司裁员的情况,发行一部影片现在人员上面需要做的越来越少。因为有电商平台,像猫眼这种,还有一些互联网的一种影管,排片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沟通。而且宣发阵地,包括影院的物料投放现在也有变化,不像较早的时候,主要的物料投放是摆展架,还有一些大屏广告的投放,现在直接把U盘寄给人家就行了。还有一个就是沟通排片,现在无论是影院经理,还是观众,他们对影片信息的了解已经非常对等了。题材,还有预告,马上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所以他们对影片的挑剔的程度就越来越高,所以发行这一端,再去沟通,想要多要几个场次的排片,那影院会考虑,这个片子适不适合增加排场,所以有的时候可能公关或者追加活动预算,用处也不是很大,即使第一天排片提高一点,但没有人看的话,第二天就没有排片了。这是很现实的,因为影城也有成本。所以影片的内容越来越重要,内容是能够支撑你在市场上有所表现的因素,时间和这个票房上面基本上都需要你的影片有点内容,才能支撑下去。否则的话你再投再多的钱前去,也得不到好的反响。

Q

那公司的运作资金,是自给自足,还是会进行融资呢?

赵文斯:整体来说,有自己的钱,也有一些好的项目可能会去融资,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商业模式。因为一个片子版权肯定属于某一个公司的,比如说我们买下来或者是跟他有合作协议的话,我会有授权,然后以项目收益的版权的份额去出让,换投资的金额。

Q

那现在发行一个项目的话,大概周期有多长啊?

赵文斯:以文艺片为例,这种小体量影片不像商业片,受到预算的限制,没有很多钱去运作媒体,去运作一个渠道,无法像商业片那样,在放映前一两个月开始去动,并在这两个月里把所有预算全部花出去。像这种小体量影片没有那么多钱去集中在一个时间段里去花出去,那些钱不足以覆盖全部的渠道,并让所有人在短时间内知道它,所以文艺片发行周期相对就长。有的半年,有的可能甚至提前一年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宣传,并在这个阶段里,寻找一些资源,互惠互利的合作。从文艺片和这些纪录片来看,做这类影片的发行比较需要情怀,需要去花大量的时间跟人沟通,看看能不能找人帮忙,尽量减少整个过程的花销,一般找到的合作者都觉得片子比较有意义,相对来说他们在要价方面会便宜一些。这种片子需要宣传让人知道,所以这个时间就会拉的长一些。中间可能还会做一些放映、路演,去带着片子的导演主创,可能去跟大学生或者一些观众群体去交流,面对面交流,在他们面前营造好口碑并在网络上去传播,比如像豆瓣。对于这种没有卡司的影片,宣传主要是靠豆瓣。

Q

像《二十二》这种,在观众里面口碑都比较好,一些自媒体资源无偿报道的情况多吗?

赵文斯:最早你做项目,启动项目的时候,是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的。这些自媒体资源是锦上添花,在影片热度起来之后,媒体就会有,大家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