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片量是编导生群体中的装b点,也是痛点。相信各位肯定听说过身边的谁谁谁,观片上千,好几千,甚至破万。我听说过最夸张的一个学生,自称观片量破(你没看错,3后面跟4个0)。当时我还是个单纯的孩子,只是数学不好,所以我信了。
现在再回过头来去审视当年的观片大神,甚至读书大神,却发现一个都经不起推敲。先不提那位大神,只说大家最常听到的大神。想一下,观片部是个什么概念?按每部电影90分钟折算,部就是分钟,就是小时。按照高中生的作息,每天拿出2个小时观片,需要天。也就是四年时间坚持不懈,每天观片,才能积攒出部的高逼格。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尽管我现在数学仍然糟糕。
其实电影学院学生的观片量,排除某些搞电影学的大神,大部分人顶多也就部,甚至没有。我本人的观片量,从豆瓣上统计,部左右吧(这里面仍有水分)。那么问题来了。第一,对于艺考生来说,有没有必要具备观片量?第二,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艺考生来说,多少观片量比较合适。
首先,具备一定观片量是必须的,这也是考试的硬性要求。举个例子,电影学院摄影系每年都会在初试考试中保留识图猜电影的项目,也就是给你某部电影的截图,让你从选项中选出这部电影的名字。显然,没有一定观片量是不行的。更何况,各专业的面试考试中,怎么着也要谈一下电影吧。
其次,需要多少观片量?原则上来说,肯定越多越好。但我知道身为高中生的你们既没时间看电影,也没时间谈恋爱,更没时间谈着恋爱看电影。所以,的确需要一个适宜的观片数值和影单。网络上存在大量的影单推荐,但这些影单要么是豆瓣top那种影迷式影单,要么就是十分高阶的考研影单。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一份适合高中阶段艺考生的学习影单。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个影单问题。
思考了一下,我认为,一个处于高中阶段的艺考生,若能够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进行观片,提高观片质量,那么20部影片就够了。基于此,我列出了以下观片标准:
(一)至少看一部年之前的影片
理由:电影这门艺术诞生于年,至年已经65岁,电影的少年与青年都在这一时期。看一部老片,是从发生学角度理解电影演进的最佳方式。更何况,看老片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记着要带上一个问题,年之前的电影与现在的电影有何区别?
(二)至少看一部年之后的黑白影片
理由: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影片为年公映的《浮华世界》,至七十年代,彩色影片已成为主流。但为何之后还有人在拍摄黑白影片?这是基于怎么样的考虑?
(三)至少结合文学原作,观看一部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
理由:自电影诞生,就有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传统。但是文学语言不等同于电影语言,由文学到电影,需要一种“翻译”。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导演是怎么翻译一部文学作品的?电影与原著有何不同?为什么?
(四)至少看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
理由:相对于欧洲某些电影奖项(如戛纳)的阳春白雪,精英路线,奥斯卡奖更加亲民。奥斯卡的获奖影片往往面面俱到,不走极端。刨除对奥斯卡的一些诟病,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确是电影初学者入门的最佳教材,各位要重视。
(五)至少看一部在剧作上颇具建树的影片
理由:思考什么是电影的剧作?这其中包含哪些东西?怎样在影片中体现的?最好能找到电影剧本,对照观看。找不到的给我留言,我帮你找。
(六)至少看一部在剪辑上颇具建树的影片
理由:蒙太奇是什么?蒙太奇就是剪辑!而剪辑绝不仅仅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更重要的是,剪辑是操纵时间的艺术。要思考,什么是一部影片的时空结构?对于叙事有何作用?
(七)至少看一部在摄影上颇具建树的影片
理由:摄影既是艺术,也是技术。一部电影的完成需要大量的技术,你都可以不懂,但唯独不可不懂摄影。最起码,你也要懂什么是长镜头?什么是空镜头?哪个镜头使用了摇臂?一场戏是怎样打光的?
(八)至少看一部在美术上颇具建树的影片
理由:观影时,思考什么是电影色彩?主角的人物造型有何特点?与其他人有何区别?为什么?
(九)至少看一部长纪录片
理由:电影有佳片和烂片之分,但纪录片没有,纪录片是少有的平均水平极高的片种。一部纪录片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