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葛亮与蜀汉政权的关系及其忠臣与权臣的思 [复制链接]

1#

诸葛亮与蜀汉政权的关系及其忠臣与权臣的思考

[摘要]诸葛亮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传奇人物,一直被当作忠臣的楷模。但他的所作所为与其说是忠臣,还不如说是权臣。在蜀汉政权的后期,他的掌权结果是弊大于利。

世人眼中的诸葛亮

在中国人的脑海中,诸葛亮是人臣的楷模,传世的忠臣,智慧的化身。尤其是随着《三国演义》的普及,诸葛亮成为人们心目中足智多谋的军事奇才,甚至是具有仙风道骨的神奇人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确,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不平凡的一生。

诸葛亮这位“身高八尺,容貌甚伟”,且“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的青年才俊,在刘备几乎一无所有,而曹操当时已占据大半个中国,兵强马壮,大有一统天下之势的情况下,出山辅佐刘备,献出隆中对策,并一步步付诸实现。先是联合孙吴,于(建安十三年)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曹操。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同年12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从此事业蒸蒸日上。

(建安十九年)从刘璋手中夺取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又夺取汉中,刘备进位汉中王。同时派镇守荆州的关羽北伐,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至此,刘备的事业达到顶峰。(章武元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刘备势力的日益强大,尤其是关羽的节节胜利,使孙权总感到上游门户洞开,惴惴不安。

于是暗中同曹操联合,趁关羽在襄樊一线一心进攻曹军之际,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回荆州。(章武二年),刘备企图重新夺回荆州,以实施两面夹击中原的战略。于是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亲率大军讨伐东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刘备退守白帝城,(章武三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不久病逝。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禅。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在连好东吴,平定南中后,于(建兴六年)开始北伐曹魏。诸葛亮在北伐中多次用计打败魏军,但常因粮草不继被迫退兵,最终因操劳过度,于年病逝于五丈原。这样的诸葛亮,看起来十分完美,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诸葛亮被神话了,他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军事家,最能干的宰相。历代统治者之所以极力推崇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看重的是他的忠诚。

但是仔细想想,诸葛亮一生辛劳,“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几乎独揽蜀汉的一切军政大权。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完全效忠于刘氏父子吗?诸葛亮是一个最大的忠臣还是一个最大的权臣?那么权臣与忠臣有没有矛盾?权臣是忠臣吗?一个将一切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是对另一个人或政权的忠诚吗?

诸葛亮的权臣之路

待价而沽,高调追随刘备诸葛亮出山前,常自比管仲、乐毅,而且好为《梁父吟》,这充分说明他早就有出世的想法,而且志向不小,意愿强烈。但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乱世中,积极地拉起一支队伍,投身于争霸战争,当然,因为他是一介书生,这也情有可原。

他也没有像其他读书人那样主动加入到某一集团或队伍,充当宾客谋士,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模式,隐居南阳,躬耕陇亩,装作一副远离尘世,不问世事的模样,但同时又让自己周围的人不断替自己包装、宣传。首先,“自比于管仲、乐毅”,沽名钓誉,将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功勋卓著的著名人物管仲和乐毅,在人们都不认可的情况下,让自己的好友崔州平、徐庶极力宣扬,大肆炒作。

然后扮隐士,扮隐士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被看作步入仕途的“终南捷径”。诸葛亮早就看到了这一捷径,他躬耕于南阳,表面上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时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