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不跟我,我不知道怎么带娃,别让男 [复制链接]

1#

咣~

为了预防疾病,我们家每天上午、下午都会开窗半小时通通风。今天刚打开窗户,就听到邻居家传来一阵摔东西的声音,紧接着就是邻居孩子的哭声和妈妈的咆哮:打打打,宅家一个月,每天除了打游戏你还会干点啥?

爸爸明显底气不足:在家闲着没事我玩会儿游戏怎么了?

妈妈:我每天忙里忙外,伺候你们爷俩吃吃喝喝,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你帮忙带会儿孩子不行?

爸爸:不是我不带,孩子压根儿不跟我。孩子跟着我也总是要玩手机,你看到之后还不一样骂?

孩子:呜呜……我看动画片。

上面的场景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平时我们总是在抱怨没时间陪孩子,现在因为疫情,大多数爸爸妈妈都宅在家里,可是你为什么还是没时间陪孩子?

隐形的爸爸

绝大多数妈妈会承担起照顾一家人吃喝拉撒的事情,每天忙里忙外,爸爸们呢?要么直接翘着二郎腿玩手机,把孩子交给电视机;要么就是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妈妈们经常是火冒三丈,爸爸们还特别委屈:不是我不看孩子,而是孩子压根儿不跟我。

表面上看,爸爸是在孩子身边坐着,但是孩子却丝毫感觉不到爸爸的存在。爸爸在哪?爸爸人在,心却隐形了。

身边很多朋友说起自己老公,都是一通抱怨:他根本不会带孩子,每次都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让他陪孩子,不到三分钟就会听到他的怒吼和孩子的哭声,这哪里是爸爸和孩子,简直就是教导主任和问题学生。

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不用心的陪伴,让爸爸们主动或者被动隐形。妈妈们也在问:教育孩子是两个人的事,为什么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在扛?

孩子的成长需要爸爸的参与

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

爸爸和妈妈由于性别、心理和个人经历的差异,往往会有着不同的教养风格。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爸爸的参与,会给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带来明显的积极正面的影响。在育儿过程中,妈妈们给孩子的更多是慈爱、温柔、耐心,而爸爸们则会让孩子的认知水平、社交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对秩序的掌控更加完美。

在很多爸爸隐形的”丧偶式育儿“家庭中,孩子们很容易产生胆小、自卑的性格,他们的兴趣爱好也会更偏向于女性化,对于那些颇具冒险精神的活动,他们不敢轻易去尝试,这就造成了孩子健全性格的缺失,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有些消极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需要爸爸的参与,这种参与将会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

帝企鹅的育儿经:养育孩子一直都是两个人的事情

在动物界,帝企鹅是公认的“超级奶爸”。帝企鹅妈妈在冰雪覆盖的海岸上产蛋后,早已饥肠辘辘,她们会回到海里觅食。企鹅爸爸则会将蛋放在脚掌上,继而用腹部的皮毛把蛋裹起来,在寒冷的气温下站着孵蛋近两个月之久。企鹅爸爸就这样忍受着寒冷和饥饿,等待且妈妈的归来。然后是企鹅妈妈和企鹅爸爸共同捕鱼喂养小企鹅,教它们学会游泳、觅食。如果没有企鹅爸爸和妈妈的配合,小企鹅很容易会夭折。

养育孩子一直是两个人的事情,这点在德国家庭里就表现得很突出。

德国家庭会非常强调爸爸在家庭活动中的参与度。不像中国传统里的“男主外女主内”,德国老爸们在挣钱养家的同时,也都以当“奶爸”为傲。在德国,经常能看到爸爸们推着婴儿车到处溜达,爸爸们在一起聊天,除了工作、球赛,也有各种育儿心得的交流,爱家、爱孩子的男人甚至会因此获得更多的信任。

在我国,《三字经》中有“养不教,父之过”一说,中国的老祖宗并没有忽视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爸爸也应该像德国的爸爸们一样,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育儿活动中。

孩子不跟我,我不知道怎么带孩子

很多爸爸说起带孩子,脖子一抬,两手一摆:恕我无能为力,孩子不跟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带孩子。

中国女性向来以贤良淑德著称,她们默默把很多担子接下,压在了自己身上,家务活儿自己做,孩子自己带,最后弄得自己狼狈不堪,想给自己减减压,把孩子推给老公,却发现那就是一个废材,除了上班挣钱,别的啥都不懂。换个尿布弄一床、带孩子玩能玩到一起打游戏,想来想去还不如自己带,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自己越发累,抱怨越发多,所以就产生了很多怨妇妈妈和隐身爸爸的组合。

很多“丧偶式育儿”家庭都是这么产生的,爸爸们受不了老婆的唠唠叨叨,所以宁愿躲得远远的,无事一身轻。

很多爸爸不是不想做,而是不知道做什么,或者不管做了什么都会被指责。如果妈妈们尝试跟爸爸分工,明确交代给爸爸一些专项育儿任务,并做到不插手,让爸爸独享一部分育儿的成就,那育儿效率和质量都会大大提高。

尽管大部分爸爸并不擅长照顾孩子的工作,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爸爸不一样的教养方法往往能带来不一样的育儿效果。

闺蜜家老公经常在外出差,带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几乎都是闺蜜自己一手操持。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反映孩子胆小、内向,不爱与小朋友们交流,有时候做一些冒险性的游戏,孩子甚至会像小姑娘一样哭得稀里哗啦。

闺蜜的性子有些内向,孩子的性子很多地方也随了她,老师的说辞也让闺蜜很烦恼。孩子上中班的时候,闺蜜老公升职了,很多事情可以派给下属做,自己反而多出了一些在家陪孩子的时间。晚上孩子放学之后,闺蜜老公就去接孩子,然后两个人在楼下的小花园玩到大汗淋漓才回家。开始的时候,闺蜜还会说老公带孩子太过,但逐渐地闺蜜就发现孩子越来越开朗,越来越乐观,老师都反应孩子变了很多。

男性和女性的心理和经历不同,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传达给孩子理念不同,教育方式也会有差异,妈妈可能会更柔一些,而爸爸则会更加激烈、冒险一些。父母共同的教育才会让孩子成长发育地更好。

爸爸要建立妈妈无法取代的教养地位,不与妈妈的角色重叠

如何让爸爸更好地融入到教养孩子的身份里?一些妈妈觉得很难,爸爸也觉得没法进行。

育儿不是竞技,没有输赢,爸爸们要避免在育儿工作中跟妈妈产生竞争,要建立起妈妈无法取代的教养地位,不与妈妈的角色重叠。妈妈们则要跟爸爸做好配合,学会放手。

妈妈不要唠叨,你们的教育方式不一样

很多爸爸不想看孩子是因为妈妈们的各种不放心和喋喋不休、没完没了的唠叨:这个不行,那样做太危险,这让我想起我妈。

我妈有洁癖和轻微强迫症,饭碗必须洗三次,有时候饭菜比较油,用过洗洁精,她会在三次的基础上再洗三次,所以我家水费每次都特别多;洗好的碗必须按照花样统一的方式摆放整齐,即便房间里一天都没有人待过,她也会每天清扫,扫一次,拖一次……

小学时候我长大一些就会帮老妈干活,可是她每次都会让我把相同的事情来来回回重复,而且会喋喋不休地在我耳边叨叨,就因为我做的和她不一样。所以小时候我基本上没帮我妈干过啥家务,直到后来因为一些变故,老妈需要跟着老爸出去干活,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没有经历打理家,我才接手了家里的家务,老妈逢人就夸:从来不知道我闺女做饭这么好吃,干活这么利索。

正是因为妈妈的不放手和唠叨,让其他人逐渐远离。育儿也一样,爸爸和妈妈因为性别的不同,在处理事情和带娃上面,方法也会有差别,这些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好的体验,因为他可以学到不同的生活、处事方法。妈妈们不要太唠叨了,放手让爸爸们去干吧,那是他亲娃,总不会坑了去的。

不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妈妈或者爸爸这里受了委屈或者挨了批评,就会去另一个那里找安慰,这种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的方式并不适合用在育儿上面。

孩子在妈妈那里挨批评,多数是因为做错了事,爸爸这个时候不要上来就去哄,跟着说妈妈的不对,你的做法很容易让孩子对事情的对错产生迷茫,不利于孩子明白是非对错。如果孩子哭着来找你,说被妈妈批评了,爸爸要和妈妈站在统一战线上,要配合好妈妈的工作,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寻求弥补方法或改正,而不是和妈妈对着干。

反之,孩子在爸爸那里受了委屈找妈妈诉说,妈妈也不能直接否定爸爸,否则用不了几次,孩子的问题会逐渐升级为夫妻问题,这并不利于正确育儿,也会让宝爸不爱参与到带孩子的过程中来。

放下手机,试着去理解你的另一半和孩子

现在的手机功能强大,让很多人沉迷其中,很多家庭矛盾也由此产生。

爸爸们试着放下手机,多去理解一下妈妈,试着去接近一下自己的孩子。在育儿过程中,你会体会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孩子更喜欢你了,家庭更和睦了,这绝对是手机不能给你的。

宅家带娃爸爸只会玩手机?妈妈们放一放手,让爸爸们参与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