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页-台海网]
王海青(图)与盖军衔私交甚好,讲盖军衔的故事,王海青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台海网8月30日讯据海西晨报报道年元旦,王海青在北京接到了盖军衔的电话。“我跟你告个别。”电话那头冷不丁的一句话让王海青发出了“你去哪”的疑问。盖军衔病了,同年4月25日就走了。
“以后没大哥了……”王海青心里想。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决定提笔写下这位大哥的故事。历经8年酝酿,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基金扶持作品、长篇纪实文学《天边的朋友》终于在近日出版。全书31.6万字,讲述了盖军衔这位新时代工人、优秀共产党员的传奇故事。
抒写个人故事
折射特区发展步伐
盖军衔是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被誉为“南极英雄”,曾参加中国第12次、14次、21次南极考察队。这位厦门培养的全国技术能手两次进入内陆冰盖考察,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内陆冰盖考察的产业工人,也是最早登顶有“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之称的内陆冰盖冰穹A最高点的13名中国队员之一。
王海青是一名作家、媒体人。他与盖军衔的交集始于年,那是盖军衔参加了第14次南极考察队,后来两人成了好朋友。在交流中,王海青关于南极的认识不断加深,随之不断增长的还有对考察队员的钦佩与敬仰。幸运如他,次年,王海青就参加了第15次南极考察队、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早已在采访中熟悉的极地风光、艰辛考察。
两人都是山东人,同在厦门工作,前后脚踏上南极土地,私交甚好,讲盖军衔的故事,王海青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撕开尘封的记忆,追忆逝去的老友,是件痛苦的事。几次,王海青泪流满面,写不下去。初期,写完3万字的文稿,他便停了下来。
再提笔时已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时势造英雄,英雄抓机遇。盖军衔的一生经历了改革开放、特区建设、南极科考等,讲他的故事,其实就是讲厦门发展、国家发展的故事。”王海青说,这也是一位共产党员坚定信仰、与时代同向同行的故事。王海青给自己定下了明确目标,在建党周年前要将作品完成出版。
融入“我”的感受
展现“南极英雄”人格魅力
为了更好地创作,王海青收集整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资料。这些来自盖军衔生前口述的资料、亲友提供的资料、厦工企业成长史资料、南极专业科考知识等,让盖军衔这位“南极英雄”个性越发鲜明。
在这一纪实文学作品中,王海青还将“我”写入其中。“希望‘我’的加入会让读者更有带入感,把情感零距离传达给读者。”王海青解释。
如其所言,这种新的表达方式仿佛让人看见好友间、队友间最真实的交往状态。他笔下的盖军衔,是那个出发前不知南极在哪里的朴实工人,那个在冰川上用力拖拽、认真维修装载机的高大身影,那个在低温里不忘泡茶、养水仙花的“南方人”,那个给帝企鹅消炎并取名“瞎捣乱”的有趣灵魂。从南极回到车间,他用“耳朵修车”,言传身教带徒弟,与时俱进做客户服务,激励徒弟们努力参与南极科考。“南极英雄”有着与众人相似的寻常日子,平凡生活的点滴汇聚最终让他成了与众不同的英雄盖军衔。
精神在传承
引领新一代工匠拼搏奉献
在《天边的朋友》之前,王海青已经出版过长篇小说《南极考察队》、长篇报告文学《寻找北极密码》等著作。有人说,王海青之前的写作总是在描绘全景,完整地记录考察的全过程,这是他在为历史留言;而这一次,他调整笔端,将所有的光聚焦到一个人、一群人身上。“我写了盖军衔,写了科考队员,写了带着盖军衔的精神奋斗在各自岗位上的工匠们,我们看到盖军衔的精神在传承。”王海青开辟专门篇章“追梦新时代”“双龙凯旋”讲述了盖军衔徒弟们积极参与极地考察、出色完成任务的故事。
王海青记得,在徒弟、厦工装配车间高级钳工陈耀文加入第26次南极考察队,担任冰盖队机械师后,盖军衔送上了一份行车日记、一份雪地车故障清单。盖军衔叮嘱陈耀文:“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要向困难低头。你是南极考察队员,你代表的是国家。”
盖军衔走后,又有很多他的徒弟加入了南极考察队。他们延续了师傅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在世界面前展示着新时代中国工人的风采。据介绍,截至年,盖军衔和他的工友、徒弟31人,共参加了中国南极考察25次。
而今,随着“雪龙2”号和“雪龙”号的“双龙探极”打开新时代中国极地考察新格局,一批批极地考察人员正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盖军衔虽然离开了,他的精神和技艺依然引领着一批年轻人在极地拼搏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王海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