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宝会说话不,其实是有人格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http://m.39.net/news/a_5945948.html

导读:要让纪录片“会说话”不难,但要让一部没人的纪录片一直说人话,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吗?

青山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元旦开播以来,在豆瓣的评分就高达9.5分,第二季播出不久更是达到9.7分。

传统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以往都以宣教的方式讲述,给观众一种填鸭式的不适。而《如果国宝会说话》之所以动人,正是引入了“拟人化+讲故事”联动的叙事策略,不再教育,而化身“小可爱”,建立起国宝与观众个体之间的特殊联系。

作为思维方式的“拟人化”

“拟人化”本是一种修辞手法,脱胎于文学,在好莱坞时代也化身米老鼠、唐老鸭在各大影视作品中席卷全球。

但唯独素以客观严谨著称的纪录片,避之不及。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出现算是一个意外。抛开俏皮海报不讲,影片本身,从片头到片尾,无不透露着人类的话语表达特征。

片头“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的配音、片尾“叮——国宝留言持续更新,请注意查收”,形式上的拟人化,赋予国宝“说话”的人类基本技能。

拟人自然的亲近感,不自觉地拉着观众与国宝对话。内容上的拟人化,更是无处不在,该片第一、第三人称视角交替使用,前者直接进入文物附*,现身说法,讲述“我”这个文物本体的故事,比如在第二季第24集《击鼓说唱俑:唱响我人生》,唱佣作为一个人物塑像,本身就具备人的特征,用“我”的口吻讲述自己的故事,像观众宣告:这里是我的主场;

而后者一种目击型的全知视角,即用故事的目击者或见证人的口吻叙述,这种视角的好处在于拟人化程度高。《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目击者其实是更像一种类似“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只不过这个讲解员很神奇,随国宝而“生”。

比如,在第二季第1集《鹰顶金冠饰:草原之王》里,第一句解说就是“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而不是用“我”,因为这件国宝不具备人物特征,故采用第三人称陈述,但是导演却在后面的引入了金冠的主人,带入了故事情节。

但事实上,“拟人化”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作为思维方式,拟人化有着人类独特的相似性和假定性相统一的思维特性,简言之,就是被“拟人化”的对象,具备相似人类的基本特征,但是这种“拟人化”又是人类假定出来的,两者是统一的。

表面是让被人格化的对象讲述它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在讲述人类的故事,映射自己。

在第二季第12集《五星出东方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里,最后一句话对五星出东方锦护臂说的话:“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正是与我们自己的对话,呈现人类对话自己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

“拟人化”的叙述,不仅拉近我们与国宝,更拉近我们与历史的关系。

代入“网感”,虏获“轻心”

除了说话像人,更可怕的是创作者还给它人类的bgm和出场方式。

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让纪录片进入一个更大众化的时代,再加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纪录片的受众也似乎变得更加年轻。

在年,如果纪录片想要达到一个理想的播放效果,就绕不过互联网,更绕不过年轻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走火,让我国纪录片从业者猛然清醒过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而是开始考虑受众的感受,制作的纪录片也越来越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

《如果国宝会说话》运用的网络因素,与以往的纪录片相比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片头片尾的“留言提醒”、萌萌哒、*“你过来呀”、C位出道……等等,就像总导演徐欢说的一样:“想要走近年轻人,那就不要用说教的方式。纪录片创作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用新思维打动观众”。

它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

除了大量网络词汇的巧妙运用,该片还在表现风格上也趋于年轻化。比如第二季第24集《击鼓说唱俑:唱响我人生》里,唱佣的“出场”,是在闪光灯、呐喊声交相辉映下荣耀登场的,这个场景模仿的就是明星的演唱会,以这种年轻人十分熟悉的方式请出文物,年轻观众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这个氛围里的。

拟人的对话风格、诙谐欢快的节奏、现代的登场形式、贴近的网络语言……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网络上的年轻人们。改用一句古语:得“轻心”者,得纪录片的天下。

“人格”也是一种煽情?

拟人化用的最多的不是在文物纪录片上,而是动物纪录片,BBC、探索频道、迪士尼等欧美纪录片生产商最擅长使用这种呈现手法,比如《帝企鹅日剧》《猴子王国》等。在国内,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也采用了类似的叙事策略。

回顾历史,最先使用拟人化的是纪录片栏目——CCTV的《动物世界》,*老师那句经典的台词:“春天到了,又到了动物交配的季节……”,作为儿时的经典,仍旧回响在笔者的耳畔。

但《动物世界》之后30年,为什么“拟人化”的叙事策略在纪录片中并未发展壮大。

恐怕这与当下社会大环境不无关系。

前面提到互联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类已经离不开移动智能设备,由此我国的媒介环境也发生着变化,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变成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

纪录片的播放主阵地也发生了一定的转移,从以电视媒体单渠道播出为主变成了现在以电视和互联网媒介双渠道播出为主,不自觉地纪录片的受众也慢慢地从中年成功人士向年轻人蔓延,纪录片的受众呈现年轻化趋势。加之目前,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很难在整块的时间去接触纪录片,相反碎片化的时间给纪录片打开了一扇大门。

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正是利用碎片化的概念制作的。加上制胜法宝“拟人化”的叙事策略,沟通了年轻人与文物,年轻人在闲暇时光就能享受历史的熏陶。

目前看来,拟人化的叙事策略的确帮助《如果国宝会说话》获得了成功,但是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不难发现,有网友呼吁“去掉煽情的音乐和说辞,返还纪录片的真相”。

这也恰恰暴露了拟人化的潜在缺陷,拟人化难以展现叙述对象的真实情况,可能有“造假”的嫌疑。BBC拍《蓝色星球》时,导演詹姆斯说:“因此必须对事实和大自然的戏剧性进行权衡,它必须完全忠于自然。”

总之,拟人化不失为一个好的叙事策略,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是也要谨防过度拟人化,引发不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