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呼召》
——发现并活出人生的天职
[美]葛尼斯(OsGuinness)著
林以舜等译
西藏人民出版社;-06。
---
正文约字;粗体本编标;
本文编录杨原平。
---
01人生的大问题
重点是认识我自己,看见上帝真正要我做的事;重点是发现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发现我能够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理念。
——克尔凯郭尔
P22
“正如你们所知,我很幸运,事业非常发达,赚了很多钱,远超过我的梦想,远超过我的消费能力,远超过我家人的需要。”这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在牛津大学附近的一个会议中所说的话。他的脸上流露出决心和性格的坚强,但是短暂的迟疑却泄露出隐藏在坚强外表下更深的情感。一滴眼泪缓缓从他棕色的脸颊滚下。
“坦白说,我想赚这么多钱有一个很简单的动机:可以有钱雇人来做我不喜欢做的事。但是有一件事我绝对无法雇人来代劳,就是寻找自己的目标和满足。我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来寻找。”
在30多年的公开演说生涯,以及参与全球各地的无数论坛中,这是我最常听见的问题。在某个时刻,我们都会面对这个问题:我如何寻见并达成我生命的中心目标?可想而知,在这个问题浮出之前,可能会出现其他的问题,甚至比这个问题更加深刻:比如说,我是谁?生命本身的意义是什么?但是今天第一个问题是最多人高声而坚决地追寻的问题,很少有其他问题能与之匹敌。身为现代人,我们都在追寻意义。我们希望能够与众不同。我们渴望能够留下典范。正如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所说的,我们渴望“让这个世界更好”。我们渴望能拥有一种确据:自己正在实现自己之所以来到世上的目标。
P23
如果我们不能满足这个更深刻的需要,其他所有的成功标准——健康、权力、地位、知识、友谊,都变得空洞而微不足道。对某些人而言,这种空洞导致亨利·梭罗(HenryThoreau)所形容的“沉默绝望的生活”;有些人的空虚和漫无目标带来更大的绝望。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初稿中,审问者(inquisitor)对于怀疑存在目的的人类心灵做了如下惊人的描述:“因为人类存在的目的不只是要活下去……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活。若是不能肯定自己为何而活,人就不会接受生命,宁可摧毁自己,也不愿意存留在世上……”
你可以称之为至善、最终的目标、生命的意义,或是你选择的任何名词。但是“寻找并实现生命的目标”以各种面貌呈现,并且在一生各阶段中都会出现:
当家庭和学校以外的自由世界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选择之时,青少年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当“开启一个选择即意味着关闭其他选择”的想法,冷却“世界掌握在我手中”的兴奋之情时,毕业生就面临它的挑战。
日常生活的残酷真相,超越自已早期所考虑的父母的期盼、同侪的时尚,以及薪资的吸引力及生涯展望之时,三十出头的人就体会到这个问题。
当中年人的才能和工作不相匹配,令他们发现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时,就要面对它。他们能否容许自己“就这样过一生”?
P24
随着孩子们长大带来空巢期,为人母亲者心想有哪个高尚的目标能够填补生命下一阶段的虚空时,她们就在面对这个问题。
对于极为成功的四五十岁的人而言,当他们的成就引起与其成功相关的社会责任,以及更深刻的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时,就赫然发现自己已在面对这个问题。
人们在生活的一切变动中面对它,从搬家到换工作、到婚姻破裂、到健康的危机。调整变动的感觉比变动本身更加漫长及难受,因为变动挑战我们对个人意义的感受。
老年人往往再度面对这个问题。一生的成就有何意义?他们的成功是真实的吗?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在赚得全世界之后,无论巨大或渺小,我们是否廉价地出卖自己的灵*,完全错过人生真正的重点?正如珀尔西(WalkerPercy)所写的:“你的人生可以全是优等,却仍然把生命搞砸。”
这个问题——关于自己生命之目标的问题——正是推动19世纪丹麦思想家克尔凯郭尔的因素。他很清楚,“生命的目标”并非哲学或理论的问题。它并不完全客观,也不像遗产一样可以代代相传。许多科学家对世界知之甚详,许多哲学家能够研究庞大的思想体系,许多神学家可以解开宗教的深奥,还有许多记者似乎可以谈论任何话题。但是这些都是理论,若是缺少生命的目标,这些都是虚空。
在我们内心深处,都想要寻找并满足一个比自我更伟大的目标。只有这种更崇高的目标,可以激励我们到达一个绝对不可能靠着自己达到的境界。(p25)对每个人来说,真正的目标是个人性的,而且是热切的:知道我们在此生要做什么,以及为何而做。克尔凯郭尔在其著作《日记》(Journal)中写道:“重点是认识我自己,看见上帝真正要我做的事;重点是发现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发现我能够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理念。”
P25
在我们的时代里,这个问题在世界上高度现代化的地区显得极为重要。原因很简单,有三项因素互相结合,导致人类历史上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追寻意义。第一,寻找生命目标,是我们身为人类最深刻的问题之一。第二,现代社会为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提供最多选择及改变的机会,因此令我们愈发期待能够活出有意义的生活。第三,有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使我们无法寻得意义:在人类历史上的数十个伟大文明当中,现代西方文化是第一个对于生命之目标没有共识的文明。因此环绕在这个主题周围的无知、混淆,以及渴望,几乎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问题在于,身为现代人,我们有太多赖以为生的事物,而能够为之而活的事物却太少。有些人觉得自己有时间,但是财富不够;有些人觉得自己有钱却无闲。但是对大部分人而言,尽管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灵性生命却是贫乏的。
这本书是为了所有渴望寻找及满足生命目标的人而写。书中主张,只有明白自己被造的特殊目的,以及蒙召奔赴的目标,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回应造物主的呼召是生存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存在意义的最终源头。若离了这样的呼召,所有对于发现目标(正如目前所谓的“从成功到有意义”)的期望都会以失望而告终。可以肯定的是,呼召的意义并非一般人所以为的,它必须从无知和混淆的废墟底下被挖掘出来。不幸的是,它往往就在我们的性格倾向面前一飞而逝。然而任何缺少神圣呼召的事物都无法建立及满足人类对于生命意义的真正渴望。
P26
其他答案的不适用,正渐渐显明出来。尽管资本主义具有创造性和优异的成果,但是面临“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却无能为力。它自己本身并不具意义,因为它只是一种机制,而非意义的来源。*治、科学、心理学、管理、自助技巧,以及其他现代理论亦都如是。托尔斯泰对于科学的看法亦适用于所有的理论:“科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无法为我们的问题(惟一重要的问题)提供答案,就是:‘我们当做什么,以及我们当如何生活?’”若是不追寻,就不会有答案;而追寻得到的答案中,最深刻、最令人满足的答案就是回应呼召。
我所谓的“呼召”是什么意思?目前且先容许我如此说:呼召就是上帝毅然决然地呼唤我们就近他,以至于我们对整个生命、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拥有的每样事物,都投注一种特殊的忠诚及活力,在生活中响应他的召唤并进行事奉。
这个真理(呼召)是世界历史上许多最伟大的“跃进”之动力。犹太国建立于西乃山上,基督徒运动在加利利诞生,以及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还有它刺激现代世界蓬勃兴起,这些不过是其中的几个例子。在今日,寻回呼召应该是最关键的事,而不只是为了满足千千万万追寻意义的现代人而已。
这本书是为谁而写?为所有寻找这样意义的人;为所有心胸开阔、面对历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人——“拿撒勒人耶稣”的呼召者而写,无论是信徒或追寻者。尤其是那些知道自己生命意义的源头,必须高过那些自救的人道主义者之最高尚盼望的人,以及那些渴望在面对现代世界所有挑战之时,自己的信仰能够保持整全又有功效的人。
P27
容我分享自己的经验。在过去25年间,我写过好几本书,但是没有任何一本像本书这般,在我的心中燃烧得这么长久而炽烈。在我的信仰旅程中,呼召的真理就和耶稣的任何一项真理一样重要。在我跟随耶稣的初期,我差一点受别人影响,走人他们认为对任何人而言都更有价值、对我而言也是正确的工作领域。他们说,如果我真的委身,我应该受训成为传道人或宣教士(我们会在第四章中检视“全职事奉”观念的误区)。了解呼召的真义,使我从他们好意但错误的教导中解脱,并且让我走上上帝为我安排的道路。
当时我不明白,但是我的寻求(也是这本书的源起)始于年(那是自助加油站尚未出现的时代)一次偶然的谈话。我刚把车子加满油,和加油站的服务员结束一段饶富意义的谈话。当我转动钥匙,启动有40年车龄的奥斯汀汽车引擎时,一个想法突然以排山倒海的威力向我袭来:这个人是一周以来,我所交谈的人当中第一个不是教会成员的。我面临成为宗教少数民族的危险。所有人都极力主张,因为我已经信主,我的未来一定要投入宣教,所以我自愿在一间著名的教会中工作9个月。那是很痛苦的。坦白说,我钦佩那里的牧师和信徒,也喜欢大部分的工作,但那不是为我预备的。我的负担是向20世纪60年代初期欧洲令人兴奋并且急速发展的世俗世界,传讲我的信仰。但是在事工中没有这个范畴,或是很少触及。在一个美丽的春夜里,和英国南安普敦一位友善的加油站服务员的十分钟谈话,使我立刻知道上帝并未安排我成为牧职人员。
P28
当然,知道自己不是什么人,只是知道自己是谁的第一步。逃离生命意义的错误认知,只有在这种逃离之后,找到正确的认知时,才能令人获得自由。记者毕尔斯(AmbroseBierce)只说对了一半:“在我二十几岁时,”他写道,“有一天我得到一个结论:我不是诗人。那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
回顾在加油站那段谈话之后的时光,我可以看见呼召对我而言具有正面意义,而没有负面意义。从“不是我”的工作当中得到释放之后,发现属于自己的呼召让我得以发现自己是谁。费心钻研历史上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并且接受上帝对我个人的呼召挑战之后,我完全被这个真理折服。当我尝试找出自己的道路,面对我们所生存的这个非凡时代的挑战时,上帝的呼召成为我前面一个坚定不移的指标,也是燃烧在我心中的一团炽热火焰。后面的章节既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理论,而是由我自己的体验萃炼而来。
你是否渴望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而且满足于这意义?坦白说,你在这本书里找不到所谓的“执行摘要”、“操作手册”、“十二步骤计划”,也没有现成的“比赛计划”让你借以发现余生的目标。你所看到的内容或许会指引你认识在所有曾经攫取人心的真理中,最有力、最令人敬畏的一种。
“在信仰的时代里[编者注:历史学家称中世纪为信仰的时代(AgesofFaith),或信仰世纪],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观察道:“生命的最终目标乃超越于此生之外。”这正是呼召所带出的结果。“来跟从我!”耶稣在两千年前如此说,因而改变了历史的方向。这就是为何呼召提供了信仰赖以移动全世界的支点之故。(p29)这就是为何呼召是人类经验中最能理解的重新定位方式,以及最深刻的动机,是历史上最终极的生存理由。呼召将生命的最终目标放在超越世界之处,从而开启及成全信仰的年代及生命。回应呼召是寻找并满足你生命核心意义的道路。
P29
你的生命是否找到存在的理由,是否拥有专注的目标?或者你的生命是不断变动的决定,以及在你身外各种拉力的产物?你是否期盼从追求成功走向追求意义?你是否明白,倚靠自己永远无法满足,否定世界的方法到头来也无法提供答案?聆听拿撒勒人耶稣的话,回应上帝的呼召。
作者简介
葛尼斯OsGuinness,毕业于牛津大学,修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目前是华盛顿“三一论坛”的资深院士。葛尼斯所带领的“三一论坛”,常邀请社会各界精英,一同研讨,来面对当代社会的各种公共议题。
---
写给中国读者的话
P15
我的家庭来自爱尔兰,但我一直把自己出生在中国视为一生的荣幸。我的祖父毕业于剑桥,年成为医疗宣教士来到北京,后来医院。他一生在那里服务,一次他治疗一个患伤寒的士兵,自身也不幸感染伤寒,死在河南,也葬在河南。我的母亲也是个医生,和我的父亲一同在河南服侍。我们一家经历了河南年可怕的大饥荒,这场大饥荒在三个月内夺去了万人的生命,包括我的两个兄弟,他们也葬在河南。
我的家庭对中国人民充满了热爱,我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从小崇敬中国丰富的古代文化。在我的孩提时代,我们住在南京,并在年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因此当我每过几年回到中国,看到中国的进步,看到中国成为世界舞台上的超级力量,无比高兴。
我很高兴地看到我的书《呼召》翻译成中文出版。我写了超过25本书,而这本《呼召》是最畅销的一本,已经被翻译成很多种语言。其畅销的原因,我相信是因为书中所谈的主题,是人类心灵的渴望,渴望从上苍那里得到召唤,带有目标和真诚来生活。
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都在充满激情地追寻目标和自我实现,(p16)但哪里能有真正的满足?本质上说,对印度教和佛教而言,他们的回应是,算了吧,忘掉这一切吧;他们说,通往自由的道路,是放弃和超脱,因此自由不是为了个人,而是来自个人性。而对世俗主义和人文主义来说,人生的目标就是“自己来做”;他们认为没有普遍性的意义存在,因此我们需要自己创造我们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像古典的希腊巨人阿特拉斯,双肩背负着地球的重担。
与此相对,犹太—基督教传统对此的回应是生命的目标扎根于上苍的呼召:来跟随我。上帝按照他的形像创造我们,每个人是独特的,拥有不可剥夺的尊严,因此从创造的意义来说,生命的目标是“成为你所是”。但这只是一半的答案。创造我们的上帝同样呼召我们,如果我们回应他的呼召,我们会达到靠我们自己不可能达到的高度。因此从呼召的意义来说,生命的目标不仅是“成为你说是”,而且是“成为上苍要你成为的所是”。毫无疑问,这个呼召的观念在人类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指向人存在的终极意义。
中国今天处于一个伟大时代的临界点,因此来自上苍的呼召以及由此而来的充满动感意味的目标,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是无比兴奋的。我很荣幸通过这本书向你介绍“呼召”这个改变历史和塑造文化的观念,从而可以祝福中国人民的生命,中国人民也将成为世界的祝福。
葛尼斯(OsGuinness)
年3月3日于华盛顿
---
引言
P17
你在寻找生命的目标吗?这个目标是否大到能够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深到足以探究你热切情感中的每个神秘地带,持续启发你直到你咽下最后一口气?本书谈的是我们活在世上的原因。它通过人类历史和人类经验,探索至深、至广、至重的目标——这原因是如此深邃,以致少有人曾如此深入探究过。你在认真地找寻这个目标吗?我们必须认真看待这个问题,今天有许多人提供了不完全的答案。市面上充满炫惑、嘈杂的讨论,其实不过是虚空一场。从来不曾有过如此多的书籍和研讨会,只为提供简单的步骤和不费力的答案,在五分钟之内解决你一切的需要。身为现代人,我们都太有“目的”或“目标导向”。我们的生活被他们的“企图”所牵制。我们都满有“使命宣言”、“可评估的成果”,要把我们醒着的每个时刻都“最大化”。
有些人士大发热心,向你滔滔不绝推介他们为你设定的目标,使你以为这是种新发现,使我们自以为是有史以来,注意到思想和计划未来重要性的第一人。这些讲论都太自满,且常是欺哄人的。例如,很多人所标榜“全新的”、“空前绝后的”语词,常常带着谄媚和欺骗,言过其实。如果我们假以时日衡量他们的成果,我们会很想控告他们广告不实。但长久以来,我们都期待下一本书、下一个研讨会、下一个建议和下一件新事。
P18
这么多种追求生命目标的方法,我们该如何取舍?我们所选择的,真的与别人不同吗?为何最终得到的结果不一致?很多现代思想家都不再辩论,他们告诉我们没什么差别,答案都一样,只是大家“各有所好”罢了。没有是非、没有好坏,有的只是“你的”或“我的”之别。
这真是大错特错的想法。事实上,第一,答案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第二,这些不同造成不同的结局。第三,这些不同不只关乎个人,更关乎整个社会和文明。简而言之,真理攸关大局,所有的宣告主张都会带出结果,然而真理越辩越明。在生活中检视理想和生命中带有目标一样重要。如果我们斤斤计较于保险费和所得税扣缴额,但却轻忽生命的目标,这是十分可笑的。
追寻生命目标的不同答案所造成的区别极其明显,这导致完全不同的方向。现代世界对生命的目标采取的是“大树”观点,允许有多种的选择。
第一种是东方的观点,包括印度教和佛教。如果最后的实体是一种非个人性的存在(所谓“涅槃寂静、众生平等”),那追寻生命的目标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简单来说,就是“忘掉它并饶恕自己”。我们会这么在意生命的追寻,只不过是被世上的幻象所迷惑。因此,个人想要追寻生命的圆满,只会使情况更糟,对不朽的欲望、渴望和眷恋,使我们走向受苦之轮回。从这个观点来看,自由并不是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我,而是从个人主义中得释放,借由一种或多种的修行来达成目标。在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BhagavadGida)里的克里希纳神(Krishna)说:“人性必须从‘妄念的黑暗森林’里超脱出来。”而禅宗的终极目标,据日本的大师铃木大拙(D.T.Suzuki)总结他对佛教的了解,不是道成肉身而是免去肉身的轮回。
第二种是世俗主义的答案,包括无神论、大部分的不可知论、科学自然主义和绝大多数的人文主义。如果终极实体是一种机会,并且不用考虑是否有上帝(或其他神祇或超自然),那么生命的目标就可以由自己来决定,借由自我来实现。我们不用追寻——而是由我们来决定。据尼采的说法,我们的挑战就是“把每个‘它是’转变成‘因此我定意’”。在罗素眼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疲惫却不退让的亚特拉斯”(希腊神话中受罚擎天之巨人),将我们所制造出来的世界扛在肩膀上。或者,像法兰克·辛拉特纳(FrankSinatra)所唱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按自己的方法“夺标”。
第三种是《圣经》的答案,为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同持守,是西方文明中那种动态的、具特色的生活目标的主要塑造力量。这种观点认为,终极实体既不是个人机会,也不是和个人无关的一种存在,而是有一位无限的上帝,他按照自己的形像创造我们,并且呼召我们进入与他的团契中。于是,我们的生命目标有了两种来源—我们“受造成为的”(createdtobe)和我们“被呼召成为的”(calledtobe)。我们的创造者的这种呼召,成为最深自我探索的来源,并且给我们的生命一种启发和能力,使我们的生命能更新变化,进入一种无人可比的神圣计划中。
P20
你是否发现你对生命目标的追寻,到头来只是幻梦一场?于是跟随东方大师的各种修行。你是否定意,你的生命目标必须由你自己设定,并靠自己完成?很多世俗主义的思想家鼓励你这么做。或者,你肯姑且一试,相信有位上帝创造你、使你知道你是谁,并呼召你成为惟独他知道你将成为的样式?那就听从拿撤勒人耶稣和他改变世界所说的几个字——“来跟从我”。
不要再跌入懒人式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差别的陷阱。不要再高唱“成就生命而不是生活”的高调。不要再喃喃“呼召”的呓语,却不明白若没有呼召者就没有呼召。综观人类对实现生命目标的追寻,你会发现许多退出人生竞赛的不适切答案及虚无。在你检验完所有人类生活目标的答案后,你会发现呼召才是真正的“终极原因”。回应那至高者对你的呼召,让他成为你生命的主宰,因神圣的呼召,全然改变你生命的样貌。不计代价、勇往直前,把每一天都当作是淬炼恩赐的一场冒险与荣耀上帝的机会,为我们的世界注入价值。用生命回应呼召,就是你所找寻并期望实现的人生道路。让我们一同发现它是何等令人惊奇且充满能力。
葛尼斯(OsGuinness)
写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马克林市
---
中文简体版出版前言
当代社会在人类精神方面有一个巨大的困局,我们似乎知道得越来越多,却越来越迷茫于我到底活着为什么;我们似乎越来越忙碌,却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当做什么,忙碌又为了什么。理想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17岁的年轻人已经在担心找工作的问题,想着学习一些会计、电脑之类实用技术为维续生计;风华正茂的大学时代,原本该流连于人类精神文化的宝库,陶冶自己的情操,磨炼思想的锐度,却过早地实际起来,失去了“隐形的翅膀”;跨出校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却难以忍受日复一日的重复,以至于每天盼望到周五,周日晚上又成为“害怕星期一”症候群。人生就是如此灰暗吗?我们的先辈有什么宝贵的精神资源可以供“空心的”现代人汲取吗?
本书作者葛尼斯(OsGuinness)是当代西方响当当的思想家。本书的英文版销售已经突破多万册,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在本书中他犀利地指出当代西方文化的弊端,社会越来越富有,精神和灵性越来越贫乏。他追寻西方思想史上“天职”的观念,期望重新点燃读者心中的梦想,即有一种价值和理想,是值得人为之而生,为之而活的,这种思想会帮助我们突破每日的琐碎,建立一个超越性的视野,从而活出有意义的人生。正是这种“天职”观念,让日内瓦的钟表匠在他人看不见的细微之处用心经营,造出了全世界最好的钟表;让清教徒有坚定的信念,在北美拓荒中创造奇迹;让卡耐基、洛克菲勒这些富豪们产生“拼命地赚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的情怀;让许许多多伟大的母亲可以安于在家庭中服侍,培育健全的下一代…
在“地球是平的”这样的时代,西方文化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的问题。尽管文化和信仰背景不同,但葛尼斯的思考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更促进我们在这些思想议题上的研讨。我们的时代需要我们不断引进新的精神资源,丰富我们的精神视野。通过本书,我们更能理解西方职业精神是怎么形成的,个人召命和社会发展的关联是什么。
目录
赵晓序回应至高者的呼召…1
写给中国读者的话…15
引言…17
01人生的大问题…21
02寻找的被寻见…31
03挥之不去的问题…43
04每个人、每一处、每件事…57
05借着他、走向他、为了他…69
06照你的本相去行…79
07坚立的时刻…93
08让主作主…
09惟一的观众…
10竭诚为主…
11坚立在责任之处…
12蒙召的子民…
13道的追随者…
14蒙恩VS自负…
15与你何干?…
16更多、更快、更好…
17对抗正午的恶魔。…
18有窗的世界…
19锁在外面、留在那里…
20专注的生活…
21白日的梦想家…
22吉光片习羽的启示…
23将所有思想化为感恩…
24众人的弄臣…
25时候已经来临…
26最好的呼召…
跋:生命的主宰…
致谢…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马太福音4:19和合本)
“Come,followme,”Jesussaid,“andIwillsendyououttofishforpeople.”(Matthew4:19NIV)
耶稣就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使你们作得人的渔夫。”(马太福音4:19新译本)
IN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