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8年院线纪录片无爆款,但取得了 [复制链接]

1#

“其实我有一个电影情结,让纪录片走进影院。”

纪录片导演萧寒在采访中说。目前,萧寒的纪录片《一百年很长吗》正在院线上映,这已经是他第三部在院线公映的纪录电影了。

萧寒

年,萧寒跟梁君健联合执导的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在影院上映,票房突破一千万,位居当年纪录片票房第2名。年,萧寒独立执导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映,引起热烈反响,票房累积万,同样位列当年纪录片票房第2名,仅次于票房万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今年,萧寒的纪录片《一百年很长吗》上映。4年时间,他有3部纪录片在院线发行。但4年时间,纪录片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显示,年,在广电总局电影局过审的纪录电影一共有44部,同比增长37.5%;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外纪录片9部,同比增长50%,数量再创新高,纪录电影总票房为2.6亿元,票房再创新高。此外,笔者根据猫眼专业版梳理发现,年迄今,已有14部纪录电影登录院线,同比增长55%。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迎来快速增长,并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这给纪录片走进电影院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而像萧寒一样“有电影情结”的纪录片导演,加快了纪录片走进院线的进程,让纪录片成为故事片之外一个积极有益的补充,满足了特定观众的观影需求。

樊启鹏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的副教授樊启鹏告诉影视独舌:“将纪录片带进电影院,这种努力很可贵,值得尊重和保护。纪录片本身就是诞生在电影院的,纪录片重返电影院,无论对于产业还是对于文化,都有积极意义”。

院线纪录片的发展,超越数据

时至今日,纪录电影的市场规模达到亿元以上。但是,这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梳理近十年国产纪录片的年度票房冠*,其中年的《复兴之路》仅万;年的《归途列车》仅4.3万;年的《索马里真相》票房为万;年《新长征路上的立体交响》票房为37万;年的《我就是我》为万。年的《旋风九日》达到万。

年开始,纪录片市场迎来高速增长,中美合拍的《我们诞生在中国》达到万,而年的《二十二》带来了1.7亿的票房,刷新了上一年刚创下的纪录电影票房纪录,《冈仁波齐》虽严格意义上不算纪录片,但因带有纪实特质,被业界内的一部分人归为纪录片,其票房超1亿。

值得一提的是,年的纪录电影票房亚*《地球:神奇的一天》和季*《重返·狼群》,票房分别为万和万,双双突破三千万。可以看出,票房呈现“一超多强”的良性结构,腰部的纪录电影同样表现不俗,区别于年《我们诞生在中国》在票房上“一枝独秀”的存在。

但不管怎么说,近十年纪录电影的票房呈“或稳健、或飞跃”的增长态势,一种“纪录片的春天来了”的乐观情绪在影视行业蔓延。与此同时是,《二十二》《冈仁波齐》两部电影,引起社会热议。因此,对年的纪录电影,寄予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是人们普遍的心态。

不料,年的院线纪录片,从市场表现来说,远不符人们的预期。《厉害了,我的国》虽为今年纪录片票房冠*,却有组织观看的力量介入,而非纯粹的市场反应。因此,撇开《厉害了,我的国》,年院线纪录片的总票房,跌幅很大。

目前,除了《厉害了,我的国》,今年共有13部纪录片登陆院线,其中票房最高的是《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票房万,甚至远远落后于去年的亚*《重返·狼群》。此外,仅次于《藏北秘岭》的院线纪录片是《出山记》《帝企鹅日记2:召唤》《您一定不要错过》,票房分别为万、万、万。截至目前,不算《厉害了,我的国》,院线纪录片的总票房为万,远落后于去年的2.6亿。

难道“纪录电影的春天”只是昙花一现?今年的院线纪录片为什么“集体失灵”?樊启鹏不同意这样的结论。

“虽然今年没有出现类似《二十二》这样的爆款,但是,不能就此下结论院线纪录片“都不灵”了。放眼世界电影市场,纪录片相对故事片而言,肯定是小众的。

无论欧洲、美国,还是曾经出现过爆款院线纪录片的韩国,也都有大小年,并非每年都有爆款出来。

对于中国院线纪录片的发展,应该在中国纪录片自身的参照系上去纵向比较,《大三儿》《最后的棒棒》《一百年很长吗》这些院线纪录片的票房,虽然只有一百多万,但如果放在前几年,它们可能根本没有机会进院线,或者进院线后,票房连一百万可能都不到。现在我们至少有机会在电影院看到更多的纪录片,这种生长性的变化,比票房绝对值更有意义”。

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影”》的总制片人穆小勇告诉影视独舌:“院线纪录片的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好,因为纪录片虽然小众,但是它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它是无可替代的。”

“唯票房论”的评价体系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年,院线纪录片虽没有爆款,但纪录片仍在向前发展。纵观今年的院线纪录片,相较于前几年,它的题材、类型、主题都更加丰富,创作主体与受众更加多元。

前几年,领跑大盘的院线纪录片,主要是自然类、动物类。比如年的《深海探奇》、年雅克·贝汉执导的《海洋》、的《狂野非洲》、年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地球四季》,年《地球:神奇的一天》。到了年,唯一的动物类纪录片《帝企鹅日记2:召唤》,不复以往同类题材的市场优势,仅有万票房。这说明了,纪录片的市场,不再是某一个题材或类型一统天下的局面。

与此同时,区别于往年进口纪录片或者中外合拍片独领风骚,今年以来,更多国产纪录电影登录院线,且其题材和类型更为丰富。

今年的国产院线记录片,《一百年很长吗》《生命万岁》是讲述小人物的艰辛与奋斗。《张艺谋和他的“影”》记录了《影》的幕后故事,主角可不止是张艺谋。《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讲述了一群人探险羌塘无人区的故事。《最后的棒棒》讲述了重庆一群年迈的棒棒们的酸甜苦辣和真实人生。《大三儿》讲述了身体有先天缺陷的大三儿,前往西藏实现心愿的励志故事。《出山记》讲述了遵义市一个贫困乡村的老百姓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的故事。《您一定不要错过》通过大量的中国电影史料镜头,讲述老电影人的青春年华。诚然,这些纪录片口碑参差不齐,但是类型与题材的丰富与多元,印证了市场的开放与发展,以及院线纪录片的蓬勃发展。

“从文化角度看,电影院里的电影类型应该更加丰富,纪录片也应该更加多样化,真正的繁荣是电影文化的繁荣,因此从这个角度说,没有不适合院线发行的纪录片;但是从市场角度看,院线纪录片应该有足够的让大众进电影院的理由”,樊启鹏表示。

院线纪录片的出路

事实上,对于国内大部分观众而言,尚没有培养起走进影院看纪录片的习惯。因此,让大众走进电影院看一部纪录片,并不容易。

华星国际影城的经理刘晖告诉影视独舌:“商业影院中的纪录片,其实比故事片更不好做,首先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就小,还有找到这一小部分受众感兴趣的点,并不容易。”

创作了纪录电影《刺杀宋子文之谜》的导演韩晶表示:“由于市场没有细分,观众也就无法实现精细化消费。在这种态势下,纪录片的市场前景的确不容乐观。”

穆小勇表示:“如果有一天,专线放映纪录片、艺术片的艺术院线发展成熟了,纪录片的市场环境一定更好。”

纪录片的产业环境并不健全,并不意味着院线纪录片没有出路。在韩晶看来,一部院线纪录片如果要脱颖而出,无疑需要“一个好的故事,以及适合这个故事的影像手法。还有就是能够触碰到人们的某些痛点,或者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在纪录片的宣发方面,樊启鹏分享了他的看法。

“首先要重视年轻观众,重视女性观众;其次是纪录片要加强宣传推广,但不能完全依赖商业模式,单纯靠增加宣发成本解决不了问题。文化力量不是单靠商业资本能够撬动的。同时,纪录片最大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要认真思考纪录片和社会的关系,寻找他和社会新的对接点,借助社会资源、其他行业的垂直资源,来为纪录片宣发服务。《二十二》的成功其实有很多这方面的启示。”

纪录片的宣发固然重要,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更重要的是纪录片的内容品质。

纪录片的属性,决定了它只有基数不大的受众群体,也导致了它在商业院线常态化的低排片,大部分纪录片的首映日排片不到1%。

哪怕《二十二》通过近一个月的点映,口碑得到一定发酵,但其首映日的排片也仅仅是1.4%。因其“慰安妇”的题材社会性和口碑效应,排片率飙升到峰值时的10.8%。

影视行业在数年的粗放式发展后,观众和市场都更理性了。今年以来,“大IP+大制作”也没有了保护色,票房和口碑双双扑街的例子并不鲜见。相应的,口碑效应的作用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起步低排片的纪录片,口碑往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好口碑的发动机一定是好内容。

伴随着纪录片的审美能力培养起来,纪录片会越来越好。诚然,今年的院线纪录片,在票房上并没有带来惊喜,但以一时票房的多寡,来评判纪录电影的发展好坏,犹如管中窥豹。在纪录片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生态时,院线纪录片的发展轨迹,不会是“一路狂奔”,而只能是“曲折发展”。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中有一段话:“纪录片的影院观看会成为一种纪录片接受的新常态,和纪录片产业板块的重要一极”。这一天可能不会很快就来,但终归会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