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周至村落哑兴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好治疗么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nzhm/

哑兴村位于哑柏镇中心东翼。东有七曲村,西与仰天村毗邻,南与昌东、昌西村接壤,北与五联村、景联村连畔。因依古镇,寓兴哑发达之意,故名“哑兴”。

据记载,明代在哑兴村定居的有霍氏、大户张、二户张、符氏、何氏等。现村中有符氏祠堂,张家祠堂,其他大姓还有孙、杨、罗、李、王、车、魏等。

新中国成立前称哑柏东街。年名为哑兴高级农业社。年称哑兴大队。年改名为哑兴村。17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亩。村*支部下属三个*小组,共有*员名。

史称哑柏东街时,辖三堡二街,即东上堡、东下堡、新城堡、东街和北街。

东街上堡,清雍正《重修楼观经台碑记》有载。汉时,已有人居住于此,有部分住户的先辈为明洪武三年()山西洪洞县移民。包括余家巷、罗家巷、高家巷、档铺巷、大小南巷等12条巷子,传说是按十二生肖排列的。南北原有东城门、门楼、瓮城。南城门楼上镌有“熏风时来”,北城门楼上有“永定门”字样,东西两门是仅一两人出入的小城门。清同治时,为防止匪患,筑起东巷东城墙。堡外村民迁入,形成一条南北巷,称东巷子。

东下堡,位于国道南侧,清雍正时称东街北堡。东有西城门,东门上镌有“永宁”,西门上镌有“延禧”。城内有南巷和北巷。

新城堡,位于哑柏镇中心东北。清康熙二年()前,由东下堡延出的部分村民另建村堡,称新城堡。

东街,原全长米,宽4米。明代以玄贞观为中心形成东西两条街道。因在玄贞观东侧而命名。

北街,原南北长米,宽5米。据《广两曲志》载,唐代已有此街。因系镇北设名。

年成立哑兴高级农业合作社。—年,成立社委会,下设农业股,副业股。辖五站,即西、北、南、东门及东下堡。年,哑兴社、昌东社、昌西社并为哑柏公社十二营,以村为连,下设六连。—年,哑兴高级农业社改为哑兴大队,下设15个生产小队。年成立哑兴大队革委会。年取消革委会,复名哑兴大队。年,哑兴大队更名哑兴村。

改革开放前,村人多地少,口粮经常接济不上,大部分农户只有依靠集镇的有利条件,做小生意来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20世纪90年代后,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以猕猴桃为主、苗木花卉为副的新的产业结构。如今,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的60%,苗木花卉占30%,农作物占10%。

唐时就有哑柏庵,因四季香火鼎盛,招来了一批商人。他们把货从四川、陕南通过栈道,在庵前批发零售。随之陕南的茶叶、生姜、柑橘及山里的木耳、木炭、蜂糖等,也源源不断地运来。为了满足商家需求,哑柏人在庵门口摆摊设点,供应各种小吃,出售日用杂货,进行买卖交易。从而奠定了哑柏市场的基础,东街、北街也就成为哑柏镇的主要商业街市。

据《广两曲志》载,北街有经营杂货的河南康家“培德号”,商铺有“三盛堂”,有经营日用百货的田家寡妇(长安人),有经营铁磁业的“源盛东”店,有经营医药的“明和堂”等。逢集日,街道四周布满繁多的小吃摊位。

年,哑兴大队办起拥有10辆胶轮车、20头骡子的运输队。于公路北设置20亩蔬菜园,在东街办起5台电磨的面粉厂,附设弹花、扎花柜。后又办起缝纫厂、理发社等服务行业。

年,各地刮起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集体经济受到冲击。10辆胶轮车及赶车人员无偿被调到公社,成立公社运输队。面粉厂、电磨子连同相应的设备,划给生产队经营,解散缝纫厂和理发社。

20世纪70年代初,副业生产重新崛起,大队在北街办起综合厂,内设压面、修理、烘炉、漂染、焊接等。又于厂南购置街房两间,办起标牌厂。在公路北还办起食堂,于十三队开办砖瓦窑厂。缝纫社、理发社重新兴起。接着,大队又在村子的东南处你办起50亩地的农业制种实验农场。给各生产队提供玉米种,为开展示范科学种田起到了带头作用。

改革开放后,除巩固提高原有副业项目外,又在公路南办起大型面粉厂、滑冰场,继续扩大收入。传统小吃凉荞粉,是哑兴村东门下堡子、新城堡村民做小吃生意的拿手工艺。民国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就上街市摆摊设点至今。纯荞麦粉的外观呈深棕色,刀切后盛入餐盘中色泽清亮透明,烹放五味后经反复调拌筋而不碎。口感清凉、光滑、柔软、香润。

哑兴村民善刺绣。“户户小工厂,家家出绣品”。村委会开辟了东街、王家场为刺绣交易市场。每逢三、六、九集日,各种刺绣品汇集市场,引来了邻县及外省客人前来光顾。

刺绣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刺绣机械、各式花线及各种用品纷纷上市,饮食市场也跟着红火起来。首先为满足刺绣布料的需要,一部分有胆略的人,驻足四川、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整车地采购棉布,运往浙江湖州等地进行加染,再运回当地,每车净赚4—6万元。几年内,这些个体户都成为拥有50—万元资产的富裕户。有了充足的资金和必备的经验之后,这些人又在村内办起5家布料印染加工厂,1家丝线加工厂,1家织布厂,6家床单加工厂。第17生产队于凤玲在经营布匹的同时,走出哑柏,在西安未央路开办纺织绣品公司,各大专院校的被套、枕套、门帘等都由该公司供应。于凤玲被西安市评为先进企业家。

早期的哑柏绣市是自发形成的,日集绣工2万余名,东西约米。刺绣品越来越多,偌大的市场已无法容纳。年,在县委、哑柏工商所的支持下,哑兴村投资70余万元,在12组的20亩耕地上建起西北最大的刺绣市场。大批村民带上刺绣品下江南、走东北、去甘肃、青海、广西、云南。个别人还在甘肃等地设有销售点,采用包裹邮递刺绣品进行销售。每年每户仅刺绣品收入可达—00元。

遗憾的是,因个别人贪图利润,出现花线掉色,布匹密度太疏,刺绣品粗制滥造等,导致刺绣业逐步走向衰败,至年所剩无几。

刺绣业的衰退使农村出现一大批剩余劳动力,一部分在家搞建筑、种植苗木花卉或猕猴桃,大部分青壮年前往南方各大城市及西安、宝鸡、榆林等地打工,有的还在外置房。

哑兴村文化底蕴深厚,有学识之士甚多。民国时有张宏勋创办的私塾。新中国成立初,李敏斎老先生为村扫盲。刘振骘除创作剧本小品外,还搜集整理了《圣贤愁》《红花铺》等故事书,载入《周至县民间故事选》和《周至文艺》。晚年编写了一本《逸人闲话》,于年出版;哑柏镇初中教师、哑兴七组魏志祥撰写的《青山镇》已出版;原卫校校长、哑兴13组张学德退休后,收集了0多种中草药的特性、功能,出版了一本《中医药入门》,用韵文作以介绍;原水电局工人、哑兴九组符明琨退休后编写出《符氏族谱》;颜体楷书家车应轩字迹工整,堪称一绝;17组聂宪忠的仿五体,扎实形象,力透纸背。

年,在原自乐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哑兴村业余剧团。当时,爱好秦腔的李奢、张凤鸣、王志岐、单云程等积极组织人员,由开明地主符志青捐资,置办了一些简单的行头衣箱,利用农闲排练剧目。合作化后,由集体出资,又购置部分衣箱,配备灯光背景,吸收一部分热爱文艺的青年男女。年再次扩大演员阵容。年,剧团曾在武功、凤翔、岐山、虢镇、眉县等乡村连续演出现代剧目《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南海长城》等半年有余,唱红了整个宝鸡地区。由何志强,刘振嵩二人依据高山种棉为题材,反映群众与自然作斗争的《彩霞》剧目,受到了各级*府的重视。省群众艺术馆派专人谱曲,修改剧本,由县文化馆负责排练,于年赴省调演一月有余。

年,东下堡高维宗、张民成到处凑钱购置戏箱,成立曲子戏班。兴盛时演员达30多人。年,缺吃少穿,戏班解散。年,东街何玉明、张大汗等人购置皮影和道具,组织起弦板皮影社。配合大生产运动在全公社范围内轮流上演,每晚小银幕前人山人海。

哑兴村的社火芯子焰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盛行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每次演出皆旌旗蔽日,锣鼓喧天,列马百匹,芯子凌空,焰光映日。

年在哑兴村文昌楼北侧的清风岭砖瓦窑工场,挖掘出土多件文物,有周代的“鼎”等器物和汉代的陶罐和瓦当等(已交县文管所),以此类推,在周代哑柏已有人居住。

村境内有玄帝洞、玉皇楼、药王庙、老爷庙、菩萨庙、城隍庙、杨爷庙、高灯菩萨庙、关帝庙、火神庙、文昌楼、报恩寺等,有的因战火荡然无存,有的因年久失修,坍塌倾圮,有的因“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立四新”,神像、碑子毁之殆尽。

玄帝庙坐落于哑柏镇中心,玄帝祠就是哑柏庵,庵内供奉无量寿佛,传说是先有哑柏庵,后有哑柏镇,玄帝祠始建唐朝,重建于明嘉靖十二年()迄今已有余年,“文化大革命”中庙宇全毁。

玉皇楼也称玉皇阁,内供奉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六月二十八办庙会,四时香火鼎盛,年重修玉皇楼,重塑神像两尊。

药王庙位于东大街中部,原为哑柏商会所在地,系商人出资所建,庙内塑有关羽、关兴、周仓的神像。相传,当年有两位画匠,各画一面,中间以布幔之,以比画艺高低。

老爷庙,有前殿中殿和后殿,院内左右有钟楼和鼓楼,门前悬挂一面“关帝行宫”牌匾。前殿两旁塑有骡马将*,外设栅栏。中殿为祭棚,每年正月十五,灯光照耀如同白昼。庙内前后殿各有两尊石碑,高约三米,有文字记载(年大炼钢铁时被砸)。新中国成立后原庙为大队占用,修建大队办公楼时拆毁,年村民筹资重建。

杨爷庙坐落在当铺巷东头中央,因年久失修,多次坍塌,—年春,六、七组村民集资,在原址上拆旧翻新,每年六月初一为庙会。

关帝庙原为新城堡和东下堡北巷共同建的一座庙宇,坐落于原电影院后,每年正月十三为庙会,“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年由14组社员重建简单庙宇,内设关帝圣君。

菩萨庙位于东街东十家,前有白衣楼,供奉白衣菩萨。后有大殿五间,中间供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左奉范蠡、魏征、赵公明三大财神,右供琼霄、碧霄、云霄三大娘娘,中间两侧又有韦陀、护法。据石碑记载,菩萨庙重修于清同治甲子麦月,当时庙前建有跨界戏楼,新中国成立前曾开过戏院,新中国成立后做过粮库。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为庙会。年重修。

高灯菩萨庙坐落在余家巷西头,每年七月十五为庙会。年,拆除西城墙,建了一座城门,门楼上修了一座小庙,供奉高灯菩萨。

报恩寺亦称东寺,与西街西北堡城北昌泉寺(西寺)相对应,位于七曲村西、干河东。始建于元末清初,朱元璋联合侯伯卿(侯家坡人)花荣曾奋起抗元,元兵四处缉拿朱元璋,一次朱元璋逃跑至此,藏身于蒿林之中,躲过此难。朱元璋称帝后,犹念此事,下诏再次敕办建报恩寺。初建时,大厦缺一通栋,众皆四处寻觅无有,忽一夜之间,蒿中长出一根*蒿通转,所以后人称*茗寺,寺内有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祖,两旁有厢房,其后曾出土石佛一尊,现存于省博物馆。

火神庙,原建于今张氏宗祠前面,仅有小庙一间,内供奉火神娘娘,每年六月十五号过会,新中国成立前已毁。

文昌楼,亦称文昌阁,位于东凹,今上场处,高接近七米,原是通往县城的必经之地,曾有古镇东大门之说。楼上供奉文昌帝君,紧邻背面是点元魁星。历年来跪拜求学的信众络绎不绝。

烽火台位于镇西公路北,乃一大土墩台,周围直径约10米,高约5米,呈四方形,是古代传递信息标志。

孙家槐树位于村东南大路旁,中间可藏一人。相传,当年夏忙晚上子时,从天台寺飞出一把古剑,金光闪烁,落在槐树顶端,稍停片刻,忽向楼观台方向飞去。

大柳树植于东上堡西门口,旧时旁有口水井,井水清澈。每天早晨汲水都要排队。20世纪80年代,水干树倒,如今柳树又是枝繁叶茂。

城隍庙位于北街口,西宝公路北侧,前有戏楼,戏楼两侧各有一座庵间房,中间两侧各有两座厢房,后有大殿,戏楼旁有一座太白庙。始建何时,无从考察,仅从残碑记载:重修于明成化年间。过去庙内常住住持、道士。民国30年(),为周、武、眉三县设立简易师范校址,年改为周至初级中学,年因校舍水毁,后与县中合并。20世纪50年代后期,哑柏中学扩建后,以此为教工、学生宿舍,后殿为教师食堂,前戏楼左侧房为学生开水灶。“文化大革命”时,戏楼被炸毁,城隍庙荡然无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