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族艺术研究middot全文推 [复制链接]

1#

近十年中国院线纪录片的发展趋向

(—年)

牛光夏

摘要:中国纪录电影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迎来了它重返院线的曙光,整体上呈回暖向好的趋势,作品数量和质量较之从前都有了突破,创作主体和客体及接受主体较以往有了新的变化。十年来,进入院线与观众见面的纪录电影涉及现实、历史等多种题材,其创作趋向总体呈现为主流美学、工业美学和新平民美学的共生并进。主流美学和工业美学主潮下的产业化制作与作者式创作的互补,以小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平民叙事,内容创作、拍摄资金、放映场次等方面的众筹和互动的积极参与,是这个十年中国院线纪录片在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和接受主体三个方面所显现出来的主要表征和发展趋向。

关键词:纪录电影;工业美学;小人物;互动的观众

作者简介:牛光夏,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民族艺术研究》杂志年第2期“影视学”栏目刊出年4月28日出刊作为以非虚构为根本特性而区别于故事影片的电影形态,纪录片取材于现实或历史世界中的真人真事,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与展现,用以表达创作者的主观认知与审美观照。被称为“电影长子”的纪录电影相较于故事影片来说确属“穷兄弟”,不论中外,能够进入商业院线公映的纪录影片比故事片都要少得可怜。但由于纪录片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纵观纪录电影史,可以说绝大部分纪录电影创作从来都有着无须掩饰的现实的、在地性的诉求,与当时的社会*治、经济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更与国家所实施的文化*策密不可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有一种主要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生产、被置于故事片前作为“加映片”播放的带有一定新闻时事性的纪录短片,在电视机还没有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岁月里,这种微型的纪录影片有助于对民众进行直观形象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教育。年,带有浓厚的阶级斗争意味的纪录片《收租院》曾创下了在电影院连映八年之久的纪录。而篇幅不论长短,以“*治挂帅”为前提决定了纪录电影在这一时期均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教色彩。电视普及之后,院线电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曾经热闹的电影院变得门前冷落,纪录电影更是鲜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的*金时代,《话说长江》《望长城》《最后的山神》等经典电视纪录片承担了记录现实、回顾历史的重任,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等知名纪录片栏目的打造则进一步增强了电视纪录片在国内的影响力。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周年而摄制的纪录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在影院上映后,当年曾位列包括故事片在内的电影票房之冠,但这只是一个与领袖人格魅力和组织收看直接相关的特例。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中国整个电影市场延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迷之气惨淡经营,纪录电影更是因缺乏市场空间而徘徊于电影院线之外,只有《布达拉宫》(年)、《圆明园》(年)、《筑梦》(年)等屈指可数的纪录电影试水大银幕。同时以作为后现代大众文化范本的“超女现象”为标志性起点,电视媒体掀起娱乐化狂潮,相对小众的纪录片栏目遭遇无情的收视率考核制度与末位淘汰制度,更名为《见证》的原央视《纪录片》栏目的播出时间被安排到午夜。而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进入这种几近停滞的瓶颈状态大为不同,同一时期的西方纪录电影则较之过往以较高的票房收入大规模进*院线,如《迁徙的鸟》(年)、《华氏》(年)、《帝企鹅日记》(年)、《牛铃之声》(年)、《海豚湾》(年)等。在第二个十年中,中国电影在影像生产、传播影响力和市场回报诸多方面都回暖向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这为纪录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外部条件与产业基础。同时,以年为转折点,中国纪录片发展进入快车道,这一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纪录片创作与传播被纳入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层面,在*策倾斜、资金扶持、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出台了若干激励措施,明确提出“扩大国产电影纪录片放映规模,采取措施将优秀国产电影纪录片推向主流院线和主要影院,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立数字电影纪录片专门放映场所,在高校建立数字放映院线播放优秀国产电影纪录片”[1]。尽管上述目标目前有些还未实现,尚处于努力探索中,但这无疑是中国纪录片由此走向生机勃勃春天的重要契机。同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设立“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发展专项资金”,此后对纪录片产业进行*策扶持和资金奖励的措施不断出台,纪录片的相关节展增多,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成为其发展的关键词。这使得中国纪录电影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迎来了它重返院线的曙光,整体上呈增长性势头,作品数量和质量较之从前都有了提升,创作主体和客体及接受主体较以往有了新的变化。从其流变的生成和因果机制来看,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电影的生产、传播和发展与技术、经济和社会诸范畴息息相关并相互作用,同时它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形式又隶属于美学范畴,如电影学者所说“它们是同一织物的所有经纬”[2],其审美趋向总体呈现出主流美学、工业美学和新平民美学的共生并进,而其接受主体之于内容创作、拍摄资金、放映场次的众筹和互动的积极参与也成为其一大发展趋向。

一、创作主体:主流美学和工业美学主潮下的产业化制作者与作者式创作者的互补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电影市场的扩大以及电影观众和市场评价的成熟给纪录电影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纪录片在媒介融合的传媒生态环境下,以多模态、多渠道的形式存在着,传统电视媒体依然是纪录片生产与传播的主阵地,依托于互联网络的各种时长和类型的纪录片在各视频网站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