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育,是为了引发自我教育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教育,是为了引发自我教育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札记(三)

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在生活里经常是要留下独自一人,只跟自己的良心在一起的。少年不仅应当有能力提防坏东西的感染,而且应当有能力跟坏事做积极的斗争……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的确,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大多数老师、家长惯于采取的教育方式,是想法设法让学生、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听从自己的安排,却很少意识到(或即便意识到也很难做到)逐步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当然,我们强调教育是为了引发自我教育,不是说外部教育没有存在的必要。恰恰相反,自我教育通常需以恰当的外部教育为起点。例如,要想使孩子自幼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总免不了老师、家长对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进行阐释,以及对在孩子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建议(比如发现孩子读了不适合他读的书)、批评(比如发现孩子在书上乱涂乱画)甚至惩戒(比如孩子以读书为由做其他事),都属于我们施加给孩子的外部教育。然而,如果孩子自始至终只是将读书视为老师、家长布置的任务,而极少体验到读书的幸福与喜悦,那么,教育便几乎没有引发任何自我教育。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口服心不服的约束,孩子会越来越“不服管”。幸运的话,孩子读书的习惯,会勉强维持到小学中年级。

那么,如何在当今这个“手机的天下”,使孩子尽可能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自发读书呢?我想,苏下面的观点是极具启发性的:“我坚决相信,让少年去当低年级同学的教育者……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只有当一个少年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精神美的一部分的时候,他才是真正的开始了自我教育。”

受此启发,让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读书,不失为使孩子在读书中“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精神美的一部分”的具体策略。这一策略,在我自己孩子的身上取得了一定成功——每当上小学一年级的哥哥给几个月大的妹妹读书时,妹妹总是瞪着小眼安静的听,这使哥哥体验到了自己在照顾妹妹这件事上的价值。再加上我们经常渗透“哥哥是妹妹的榜样”“读书使人明智”等体验,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哥哥读书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当然,如果此文的读者中有与我类似的家庭结构,如果您觉得自己采取了类似的策略却没有收到同等的成效,我想,您不妨读一读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的这段话:“个体内部有许多用于认识自己,改变自我概念、基本态度与自我定向行为的资源。只要营造出富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这些资源都会被调动起来……如果我能提供心理上的‘羊水’,建设性的成长就会出现。”也就是说,引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为孩子提供自我建设的“羊水”(即前文中“恰当的外部教育”)。结合老苏的观点,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在不动声色中让孩子的体会到读书的价值。例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渗透“哥哥是妹妹的榜样”的体验,并非我们直接对儿子说“在读书这件事上,你是妹妹的榜样”(当然,这样做也会有一定效果),而是在故意让哥哥听到的情况下,对妹妹说“看,哥哥多么爱读书,将来他会教你许多事,他是你的榜样”;在渗透“读书使人明智”的体验时,也不是直接对儿子说读书的好处,而是我自己在读完书后,情不自禁的说“我刚才读的这本书,又使我明白了许多,读书的感觉真的太棒了”。

我想,儿子目前钟爱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他已在大多数情况下,逐步由家长提醒后读书过渡到在自我教育的驱使下读书。例如,昨天,看完学校推荐的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已是晚上九点多,我真心建议他今晚不要读书,直接睡觉,却以他斩钉截铁的“读书是要每天都做的事”告终。

举一反三,除上面的例子外,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至少还有以下渠道可引发青少年的自我教育。

首先,在读书习惯养成教育中,“哥哥给妹妹”读书,完全可衍生为孩子给兄长、父母、祖辈读书,前提是大人通过真诚的鼓励,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读书给他人带来的愉悦。此外,无论父母多么不爱读书,也至少要在孩子面前假装爱读书(尤其是在孩子上小学前),并尽量与孩子共同交流读书的好处。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在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师友互助,不仅是为了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是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产生、积累“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体验。一堂堂这样的课下来,学生习得的不仅只是知识,也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自我教育中确立健康的人生定向。

再次,许多优秀班主任擅长在班级建设中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需知,此举绝不仅仅是为了“管住纪律”“守住成绩”,学生自主管理的核心价值,是使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实现自我成长,“纪律好”“成绩好”只是自主管理的附产品。

最后,智者的观点总是相通的,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和美国的卡尔·罗杰斯都重视人的自我教育,而中国教师家喻户晓的魏书生老师,也提出了老师应引导学生心中的“好我”与“坏我”作斗争的观点。这个观点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己斗自己”的自我教育。因此,让学生写好我与坏我作斗争的“说明书”,可能比单纯罗列错误的“检讨书”更能引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若把“说明书”作进一步延拓,师生共写活动,也是深度的自我教育。

诚然,在现实教育生活中,没有老师、家长能做到时时、处处引发青少年的自我教育,但若不以此作为教育的追求,若我们时时、处处都不能引发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恐怕,在当今这样一个急需孩子学会甄别负面信息、学会终身学习、学会自我管理的时代,混沌的“青春期”将不分年龄段的伴随人的一生。

总之,我们对青少年实施怎样的教育,决定了青少年将进行怎样的自我教育。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