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带着学生学语文作者简介:李桂金,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现任职于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有着定向和动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激发了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能很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性思维,学得轻松而有效。从而理解起知识来速度快而且记忆深刻。老师经常这样劝学生:“学习知识不要光凭兴趣……”可是,我们教师如果换个角度思考------能不能让我们的课堂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呢?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因素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师生间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在笑声中情感达到自然交流,讨论则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
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师生一起分角色读课文,老师扮演皇帝,学生分任其他各角色。一开始学生还只是有板有眼地读,当骗子与各大臣的对话精彩进行时,老师以自身动作引导学生加入表演;当皇帝举行游行大典目空一切地昂首阔步时,假装托着后裙的同学确实看上去很滑稽可笑,不一会儿,演群众角色的学生纷纷要求走出座位,大半个班的学生随着老师在教室里边读课文边兜圈,没离开座位的学生也跟着各角色大声朗读起来。全班齐动,既是在表演,又是在齐读课文,课堂气氛达到空前高涨阶段,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而是全班同学的一次尽情表现,这里的笑声没有经久不息而同学心里已产生了无尽的愉悦,此次没有半句讨论而同学情感已达到空前的共鸣。铃声响起,同学们不愿意下课,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成了同学们流连难舍的美好时光。一些同学就因为上课文有表演而喜欢上语文。
像对杨白劳、*世仁、愚公、智叟、孔乙己、辛弃疾等名字的解释,对《变色龙》、《童趣》等课文内容的了解,对夸张、反语等一些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都充满着滑稽幽默,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幽默则须在广博的知识和善于捕捉幽默的特殊技能。对课文中的难题可以在同桌间以至全班展开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就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辩论。辩得越热烈,对课文的理解会越深刻。然而,这些所谓幽默、争论都不必强求,顺其自然为好。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求知的兴趣,并且在课堂上学得生动、活泼、理解透彻。
二、把语文学习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
把语文教学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这就是艺术性。当然这艺术性还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科学地进行。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由介绍《项链》导入:“莫泊桑的作品总是从日常小事中反映出深刻的社会问题。他的名篇《项链》写了一位小职员的年轻貌美的太太被邀请出席一个大型舞会,她为了使自己像贵妇人一样惹人注意,就向好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果然这条项链使她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舞会高潮时,灯突然全灭了,灯光再度亮起时,钻石项链已不翼而飞。后来在珠宝店得知那条项链值三千法郎,她当时几乎晕了过去。从此,他的丈夫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工作,她自己也为别人洗衣服、干零活,历尽艰辛,还以种种借口不与那位朋友见面并拖延还项链的日期,十年以后,当她把项链还到朋友手上时,她额头上已满是皱纹,手也粗糙得不成样子了。她为了一时的虚荣付出得太多了。有机会你们一定要读一读这篇小说。本课与《项链》的风格相似,但提示的社会问题不同,下面自读课文。”对《项链》详知的渴望暂时只能倾注在对本课的阅读上,根据老师对写作特点的介绍,学生很快就领会了本课的写作特点及中心思想。学生对小说解的欲望使本文的学习非常轻松。更可喜的是,同学们在这节课之后借到了带有《项链》这篇目小说的多个版本的书,细读了这篇小说,并且互相传阅,其中有不少同学不仅读了《项链》,而且读了其他好几篇小说,还有的竟然读完了借来的整本书。
再如,学习《海燕》时,我用《命运交响曲》进行配乐朗诵,这对理解文中雄壮的景象和海燕的英雄形象很有好处。当学生熟读课文后齐读时,同样配上这段音乐,那悲壮激昂的节奏加上雄壮的诵读声很快把学生带到了暴风雨电闪雷鸣、波浪滔天的海面上,他们欣赏着海燕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嘲笑着海鸥、海鸭、企鹅的懦弱与自私,面对着黑暗的世界,真想自己马上也投入战斗,和海燕一起去接受暴风雨的洗礼。这时同学们已经群情激昂,读课文也成为了一种艺术享受。音乐不愧是一种艺术,音乐情境的导向作用对课文情境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读课文学生也是乐于读的。我一直以为,课本知识只是学生该学的知识的很小一部分,其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在课外。《变色龙》是契诃夫的名篇,读懂它就基本能理解契诃夫的写作风格,为了举一反三,我还特意简介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反映没处去找这本书,我就从家里拿来借给他们。之后有同学真的借到了这本书,其中主人公的故事在教室里传讲了好几天。再如上文提到的《我的叔叔于勒》的导入语,也是在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让学生用自己知识自己解决问题。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把教学组织得有一定难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发展水平”,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正确的教育不是只去顺应学生“现在发展水平”,而是应当立足其“最近发展区”,利用学生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在发展水平”,事实上,学生对力所能及的但须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有了独立思考的正确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反过来便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新诗《在山的好运一边》时,此诗分两章,我针对第一章提问:为什么山“铁青着脸”呢?答:因为当时“我”心情差才感觉到山是在板着脸责怪“我”。它怪“我”什么呢?答:怪“我”不该有非分之想。“我的”的非分之想是什么呢?答:想走出大山看海。山怪罪“我”,可“我”放弃理想了吗?答:“我”最后还在问“那个海呢?”说明没有放弃理想。几个问题过后,第一章的内容全部理解了。第二章可以提问:我心中有一个什么样的信念呢?答:是去看海,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学生读懂了这一问,其实就读懂了本章。哪些话又一次证明我没有放弃理想?答:“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作为一首语言凝练的诗歌就这样被拆开来理解了。当然,将一篇课文的理解浓缩在几个问题之内,是要动脑筋设计的。
我在教学自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不仅了解内容、理解中心自学完成,连课后题也独立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可以问同桌,再解决不了的问题答疑时提出,谁能回答出这样的问题会获得掌声,太难的问题老师予以引导解答,每次小结都要表扬回答精彩的同学,以强化他们本课所获得的愉悦感,并形成正确的愉悦心理的舆论导向。需要强调的是,文中,尤其是课后题中过难的题老师要有预见性,在导入和指导时要予以渗透,以免挫伤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如在《愚公移山》一课中,“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的情节使移山好像已不再是愚公的功劳,在导入时要加上一句“愚公的精神使天地都害怕了,自读时要体会愚公精神的伟大,神话色彩是古代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不要过多注意。”或在答疑时予以解释也是一样的。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母亲,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是每位老师重要的课题,语文老师要积极探讨,不断交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以求迎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
声明:以上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号立场无关。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图片。
敬请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