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复制链接]

1#

如果说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还略显抽象,那么互联网、好莱坞、麦当劳、微软和苹果则感性地诠释了全球化的含义。对于世界,全球化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计时;对于中国,加入世贸协定的年可谓开端。从中国衣服包装不同肤色的人群、中国玩具娱乐不同种族的儿童,到中国城市随处可见的麦当劳、中国院线高潮迭起的好莱坞大片,中国已然置身于全球化海洋。当然,全球化并未一统天下,它把世界分为两块:一部分是国际化,一部分是本土化。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中国选择经济国际化、文化本土化的战略方针。现在,中国经济一路攀升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文化依然处于国际弱势地位。原因不一而足,现实境况是中国文化产业尤其传媒产业,落后于实体产业至少30年。

近年来,中国*府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要求“讲好中国故事。”走出去就必须国际化,否则还只能在自家小院散步。因此,中国文化产业、尤其影视传媒产业也将进入全球化时代。

文化是软实力,而纪录片则是软实力中的硬通货。年以来,中国纪录片启动产业化行程,国际化推进迅速。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纪录片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建构文化品牌,实现中国文化传播?这正是《世界纪录片产业论丛》所研究的课题。

一、全球化纪录片格局

现有全球化纪录片格局形成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电视纪录片品牌化,纪录电影回归院线且频频成功,新媒体纪录片展露头角。

电视纪录片呈现明显的全球化特征:近年来,国际化品牌实现了全球范围传播,并从不同地域吸纳资源,整合营销,其文化影响力与经济能量占据行业主流地位。并且国际品牌之间的合作成为发展趋势,一些重大项目往往是合作的结果。美国DiscoveryChanel已于年上市,年在个国家和地区播出,累计订户30亿,收入为63亿美元。美国NationalGeographyChanel也在多个国家落地。英国BBC、美国PBS、日本NHK、法国和德国合作的ARTE也通过联合制作与节目发行的方式进入全球市场,成为国际化品牌。

多数国家纪录片属于本土化,即使有个别节目进入国际市场,也往往是与国际品牌合作的结果,整体而言,没有国际认可的品牌。

纪录电影重回院线是一个全球化思潮,首先从美国开始。年以来,《科伦拜恩的保龄》《华氏》等社会问题影片不仅电影院票房大卖,还获得奥斯卡奖和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每年多部纪录电影进入院线放映。其次,欧洲纪录电影也频频发力,《帝企鹅日记》《迁徙的鸟》《海洋》等一批自然纪录电影全球放映,人文内涵、电影美学与技术标准堪称极致,并取得票房成功。十年里,法国平均每年超过70部纪录电影在院线放映。几乎同时,纪录电影在亚洲获得成功。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