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元历史名词解释第一部分 [复制链接]

1#

1、唐宋变革论(具有军国主义色彩)

关于唐宋变革论,最初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提出,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界充分研究与探讨,东亚各国学界对此已经形成基本认识,即承认唐宋间历史进程的巨大飞跃,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大致是受了欧洲人的传统分期法的影响。但是否真正属于变革,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2、澶州兵变

发生于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公元年)的一场兵变。

后汉高祖刘知远统一中原后,重赏功臣、大将,其中有四人宠遇尤厚,分别是史弘肇、杨祐、苏逢吉和郭威。后汉乾祐元年正月,刘知远病逝,隐帝即位。隐帝忌惮四人的势力,决心除去他们。后汉乾祐三年十一月,隐帝下诏诛杀杨祐、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并密令杀掉时处在邺都的郭威。事泄,郭威率军攻入大梁,士兵进行了大规模剽掠,王殷、郭崇威劝谏才止。十二月,郭威出兵讨契丹,军至澶州,士兵畏惧刘氏复兴会整治他们剽掠京城的罪行,于是拥立郭威即位。

公元年,契丹攻陷饶阳,镇州、邢州告急。十二月,太后派侍中郭威率军北上,大军渡过黄河,驻扎在澶州。一天早上,士兵翻墙进入郭威所住驿馆,拥立郭威登基,即帝位,并将黄旗披在郭威身上作为皇袍(此时已有黄袍加身)。

澶州军变后,郭威率军返回大梁,后汉君臣出降,后汉灭亡。次年正月,郭威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五代时期进入最后一个朝代。

3、陈桥兵变(陈桥驿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

公元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并立即回师汴京,逼恭帝柴宗训退位,改国号宋,建立了赵宋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4、庆历新政

北宋中页,积贫积弱的局面日趋严重,阶级矛盾也在激化,有识之士纷纷建议改革。庆历三年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奉诏条陈十事,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等十项改革主张。但在其后的执行过程中,仅在整顿吏治方面颁布过几度诏令,却遭到大官僚集团的反对。新政仅仅施行了一年多便告夭折,范仲淹等改革派都被免去要职。由于这次改革是在仁宗庆历年间进行,史称“庆历新政”。这次改革没有触动当时的关键问题,而且很快就流产了,但它是北宋实施改革的先声,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5、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6、宋、金“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是指北宋末年北宋自山东登(今山东蓬莱)、莱(今山东掖县)泛海赴金,签订了共同灭辽复燕(今北京)的军事合作盟约。

年,东北女真建立金政权,并开始向辽发动进攻,辽兵屡败,徽宗希望借机收复燕云地区,双方于年订立“海上之盟”,盟约商定,两国共同灭辽。

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朝统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接着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国展开了进攻。[2]已经和辽国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统治集团,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年)遂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事宜。[3]

此后,金宋使臣频繁接触,至宣和二年(年),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宋朝。

7、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也称伪学逆党之禁,指中国宋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以“伪学”(指道学)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

宁宗赵扩即位后,宗室赵汝愚以参与拥立赵扩有功升为右相,外戚韩侂胄迁枢密都承旨,两人嫌隙日深。公元(庆元元年)二月,韩侂胄使谏官奏赵汝愚以宗室居相位不利于社稷,赵扩就贬赵汝愚至永州(今属湖南),后死于贬所。赵汝愚被贬,朱熹、彭龟年等奏论韩侂胄事,赵扩亦加贬逐。韩侂胄当政,凡与他意见不合者都被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中,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六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不久赵扩下诏,订立伪学逆党籍。名列党籍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从公元开始的禁伪学前后历时6年之久,史称“庆元党禁”。

8、四时捺钵

契丹旧俗,随水草,逐寒暑,往来游牧渔猎。辽建国后,皇帝游猎设行帐称“捺钵”。大约到圣宗时,四季捺钵才有固定的地点和制度。

捺钵,契丹语,意为行帐、营盘,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契丹国其实既有皇都,也有五京之制,然而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却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捺钵之地实际上是契丹国的政治中心、最高统治者所在地;皇都和五京是宰相以下官僚处理政务特别是汉民政务的地方,这是契丹立国以后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9、北南面官制度

辽太宗在中央设置南面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北枢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包括北、南大王院、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此制度的实行意味着将契丹部族纳入封建政治体制。

10、斡鲁朵

斡鲁朵,出自突厥语,意为宫帐或宫殿,亦作斡耳朵、斡里朵。辽太祖起,各帝及太后之执政者皆置斡鲁朵,有直属军队、民户、奴隶及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为皇帝等个人私有,死后由家族后代继承。金、元沿用为官署之称。

11、头下(投下)军州

辽特别设置的一种行政机构,是具有二重性的贵族领地,又称投下。契丹贵族在初期的征服战争中,劫掠了大量的人口,他们将这些人口聚集起来,建立州县城堡等组织,称为头下。元朝称投下。一般讲凡皇族诸王、公主及后族所建的头下可建筑州城,其余不得构筑城池,只能立堡树寨以区别于他种建置。头下军州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既依附于领主又隶属于朝迁的二重性。

12、高梁河之战

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宋军为夺取幽州(今北京,辽称南京),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

宋太宗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北京至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辽军反击,宋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仅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军追至涿州(河北涿县)乃止。

此次战争是辽朝与宋朝第一次在战场上的直接对话,是五代十国时期结束以后的一场重要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了宋朝统一的步伐,并且在军事上总体开始处于劣势。此战,辽军发挥骑兵优势,远道增援,变被动为主动,给宋军以沉重打击;宋军轻敌冒进,首战失利,对以后与辽作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