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修养篇610谈宽容与计较赵为民人 [复制链接]

1#

6、世间一切事物都不能刻意地去比较

前两天,在我们小区,我看到一对母子正在吵架,这个男孩子大概也就是13——14的样子,个子很高,比他妈还高。我听这个男孩子刚刚变声,正处在叛逆期,这个妈妈说话的声音很高,听了一下,大概是因为这个男孩子考试可能考得不太理想,而且这孩子还不太努力学习。这个妈妈就大吵着说:“你看看!你们班的谁谁谁,人家怎么学习的?你再看看,你们班的谁谁谁,人家怎么怎么样……再看看你自己,每天睡到日上三竿,太阳都照屁股了还不起……”把这孩子数落的简直无地自容。接着这孩子就大声地回应:“你就成天价看着这个好、看那个好,永远看我都不顺眼,你看人家好,你让人家给你当儿子啊!我不好,你就甭要我了,咱们断绝关系好了!”

哎吆……我这一听啊,坏了,这孩子叛逆期,还真说“断绝关系”,这可不是小事儿。有不少孩子在叛逆期离家出走,这是很可怕的。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就是惯的,从小必须要给孩子严加管教,要常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老人的不易。怎么怎么样……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首先是家长的问题,家长必须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心态,孩子学习成绩差,而且还不努力学,这个事情对家长来说肯定是很难接受的。但是做家长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你自己在小的时候、在学习期间,究竟是怎样度过来的,是否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困惑,甚至是难处。

我觉得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童年的阴影。我记得在我念小学的时候,就出现过一个童年的阴影,这个人叫徐建光,他学习成绩特别好,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课本很简单,就是语文、算术,其他什么自然、地理、历史都不怎么学,老师看学生学习成绩好赖,就看那两门主科,别的不看。可是这个许建光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儿,可我很少得双百,拼死地努力,有时一门儿得,另一门儿弄好了得98、99,我就是不服气,可无论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这样,我总是活在他的光环之下。我的班主任总是鼓励我说:“只管努力,将来长大了谁什么前程还不一定呢,你将来可能要比任何人都强,好好努力吧,孩子……”

50多年过去了,真正应验了我的那位班主任所说,在我们那个班的所有的同学比我混的好的几乎没有,而那个徐建光后来因为生活所迫,杀猪、赶集卖猪肉,在一次赶集的路上,出了车祸,进医院没有抢救过来,至今已逝去15年了。

我是个教书人,我常常跟我的学生们讲,年轻需奋斗,多学知识,多长出息,为将来的工作、生活打基础;至于将来谁混的怎么样,那不是我们的意愿所决定的,还要看很多外界的客观因素。简而言之,即“只须奋斗,莫问前程。”或者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不是在宣扬“宿命论”,我是说人和人不能刻意地去比较,社会实践告诉我们,进入社会后,学生时期学习成绩好的不是绝对比学习成绩差一点的一定混的就强。因为进入社会后,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机遇,遇到好的机遇对你的前程就有帮助,反之,你就会受到限制,对你的前程就不利。

我认为,人吃什么饭儿的都有,有吃文化饭儿的,有吃体力饭儿的,有吃文艺饭儿的,有当领导的,有搞科研的……各有各的领域。爱因斯坦就拒绝当总统嘛。我的最终意思是人和人不能刻意的相比,但我认为无论你将来干什么,首先从小就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说通俗一点,首先必须有个好的品质,有一个好的思想作指导,干任何工作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那样,早早晚晚是会出成绩的。

对学生、对孩子我是这样讲,其实成年人也是一样,也不要刻意地去比较。例如,你所熟悉的同学或同事,有的人买别墅了,有的人出国旅游了,谁家的孩子出国留学了,谁谁家发大财了……哎呀!我的天哪!我怎么就比不上他们?我要努力、我要拼命,我要赶上他们、超过他们,起码我要弄出点新鲜样儿来让他们看看,我比他们也不弱。如果你出于这种心态就不妥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任何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对任何事物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立刻就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这就说明,所有的标签儿都是自己贴上去的,看问题的角度一换,标签而马上就变了。例如,某女性社交能力差,不能在社会上打拼,但家务做得特别好,厨艺不错,对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培养孩子、孝敬老人,邻里关系处的融洽、和睦。这就是大优点嘛!所以,千万不要用别人的长处来比较自己的短处。最要命的是有的人拿很多人的优点和自己相比,那么你的人生就必然会充满沮丧。别人这儿也强、哪儿也好,和自己一比,完了,自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我说咱们不去比,如此刻意地去比较是不明智的,可是现在真的是所有的人都在比。

事物都是发展的,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例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你在老家盖了一所房子,这房子在全村都是数一数二的,到现在你再看看,你那最好的房子已经是太一般不过的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县城的楼房没有超过六层的,因为超过六层必须有电梯,那时候县城的楼房没有电梯;到现在你再看看,三十多层的都有,只要建楼房必有电梯,以前的楼房都成了小矮子了,显得十分落后了。

老子在《道德经》中一直在讲这个道理,他告诉我们说,所有的一切标准都是相对的,“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迎,因生相合,前后相随。”所以,我们必须理解“标准”的相对性,如果说天下人都说某一件事是美的,那是不可能的,对美的衡量标准,每个人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大家对某一事物认识都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我给出的结论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不要刻意地去比。有人说不比就不能进步,我的认为则不然,我们不要和别人去争什么名和利,我们只要自己认真地、踏实地、专注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了,不需要那些虚幻的名。

所以,希望那些喜欢比较的朋友放弃刻意地比较,这样会给自己减轻许多烦恼。

父母不要总跟孩子说:“你看看隔壁王阿姨家的小红可爱学习了,你怎么怎么……”;丈夫不要跟自己的爱人说:“你看谁谁家的家庭主妇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你看你……”;年长的父母不要总对儿女们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孝顺,你们怎么做的……”等等。如果你事事这样比下去,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只能造成负面影响。只要一比,必然心生羡慕、嫉妒、恨,这些情绪是使我们身心健康的心灵大敌,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不刻意地去比较的读者必会得到幸福,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朋友希望能尽快地改变自己,。要牢牢记住,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决不能刻意地去比较。

7、谈宽容与计较

在春秋时期,齐国公子臼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跟随着公子臼,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两位公子争夺结果,最后,公子小白夺了君位,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齐桓公。齐桓公继位后,想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极力反对,并推荐说:“我可不行,你要想拜相的话,非管仲莫属。”按现在的话讲,管仲是站错队了,因为他辅佐的是公子臼,可是他竭力反对的公子小白却夺了君位,因为此事齐桓公就把管仲关进了大牢。

齐桓公不同意鲍叔牙的提议,他说:“当年管仲跟随公子臼,还对着我射箭,想杀死我,要不是我当时装死逃脱,早就死在他手里了,不行,不行,不能让他在我手下当宰相。”鲍叔牙对齐桓公说:“你如果想成就霸业,非管仲莫属,这个人太厉害了,极具才能,你那个想法都是个人恩怨,你因为个人恩怨错失一个良才,这是最大的悲哀……”最终齐桓公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建议,选择了释怀和让步,对过去不愉快的事就让它过去,重用管仲,把他从大牢里提出来,好心安抚,并让他当了宰相。

事实证明,齐桓公不计较个人得失、消除恩怨,选择并重用自己的仇人,这是无比正确的。管仲当然感恩于齐桓公的不计前嫌,全心全意地辅佐他,最终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齐、楚、燕、韩、赵、魏、秦,当时齐国就排在首位,那后来秦国怎样灭了六国,一统天下,那是后话了。

唐朝时,有一次狄仁杰奉武则天之命去办一件差事,因为时间紧、任务重,狄仁杰一大早就起来,顾不上吃饭就上路了,走到半路,遇到一个卖早点的小摊儿,狄仁杰和随从就想在这个小摊儿上草草吃点东西,可是这个小摊儿的生意挺火爆,每个餐桌都是满满的,两个人等了半天,才见到有个桌子空了出来。饭店的伙计非常忙,顾不上收拾,于是狄仁杰的随从就亲自收拾这个空了的餐桌。可收拾完了没一会儿,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指着桌子气愤地说:“我还没吃完呢,你们就把我的饭给收拾了,干什么呀你们这是?不让人吃饭哪?”并指着狄仁杰的随从怒发冲冠地质问说:“你们说怎么办吧?”

随从很客气地对乞丐说:“我再给你重新买一份儿,算是给你赔罪了,可以吗?”

“不行!我这一天的好心情都被你们给破坏了,必须给我一两银子做赔賞!”乞丐横着脖子、瞪着眼睛对随从说。

可要知道,当时的一两银子就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块钱哪!可以买好几桌饭菜呢,于是这个随从就跟乞丐争执起来。狄仁杰见状笑了笑说:“狄春儿(狄仁杰的随从叫狄春),给他一两银子吧,确实是我们对不住人家。”狄仁杰的话让乞丐很吃惊,稍微楞了一下,狄春还是把银子拿出来给那个乞丐了。随从很生气,噘着嘴就跟狄仁杰叨咕:“大人,你这样做太便宜他、太惯着他了……”

这时正好有个桌子腾出来了,狄仁杰一挥手,示意随从赶快占桌子吃饭。在吃饭的时候,随从还是有些怨气,狄仁杰就给他解释说:“快吃吧,跟一个乞丐叫什么劲,什么事比咱们要办的事更重要啊!赶紧吃,吃完咱们还得赶紧赶路呢!”

这件事过后,狄仁杰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随从后来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意识太狭窄,自觉自愧不如。

这个乞丐跟狄仁杰去计较,看似占了大光,但他这种计较心理会让他失去的更多呀。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这就是乞丐一直成为乞丐的根本原因。

在以前我给大家曾讲过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来历。清朝康熙年间,朝中的宰相张英收到老家给他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说是家里的邻居建房子,侵占了他们三尺宽的宅基地,为这事儿两家产生了纠纷,闹到了官府。说你在朝里位高权重,希望你疏通疏通关系,给当地官府打个招呼,我们得把这场官司打赢了。张英看完信之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回信,信的最后附有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信的主要意思是:你们不远千里给我送来这封信,就是为了一堵墙、三尺宽的地方,让给邻居又能怎么样呢?万里长城如今还在呢,秦始皇死了两千多年了。人终有一死,死时带不走任何东西,就为这点小事,没必要跟邻居争的那么厉害。家里人还说为了子孙后代,子孙后代有出息还不住咱家的老房子呢,我们让邻居三尺算得了什么,让了心里倒也痛快。

家里人接到张英的回信,打开一看,想想也对呀,百年之后我们都去了天国,人世间的事谁管得了哇?儿孙们有出息、有能力,他们还不住你这老宅子呢。于是,就主动让出了三尺宅基地。这邻居一看:哎呀?他们不仗着朝里有人跟咱们打官司了,觉得很受感动,人家也高姿态了,我们不但不能强占人家的地盘,我们也让出三尺。最后就有了现在非常著名的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当然,现在已经成为古迹了。

以上我给大家讲了三个有关不计较、心胸开阔的历史故事。在平时生活中经常有些人斤斤计较,我可跟你说,越是计较,你肯定就越吃亏,越是计较,你就越贫穷,计较越多,你的痛苦就会越多。人生在世,会遇到很多很多不如意的、很多让你觉得自己吃亏的事情,你如果事事去计较,只会让你身心俱疲;你越是计较,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就越多,你的福气就会随之跑掉。古人云:“世上无难事,庸人自找之”。自心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只有庸人才会自寻烦恼。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聪明的人一般都是懂得厚道,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因为他们懂得越是付出就越拥有,与人方便越多,自己的福报也就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不要把时间总是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要学会心胸开阔、不计较,你的命运就会越来越好。

在平时生活中,在遇到一些争执时,我们要学会包容、学会退让,多一份包容,少一些纷争;多一份退让,少一些倔犟:多一分理解,少一些分裂;心胸越宽阔,心情越快乐。当然,我们提倡包容、退让,是有底线的,如果没完没了地退让,那就是受人欺负了,适当地退让是可以的,但必须是有原则的,就像郭德刚在相声里说的:“你往前一步,我就退一步;你再往前一步,我就再退一步,你若再往前,我退到墙根了,怎么办呢?我只好挥拳打你了”。你欺负我到家了,想骑着我的脖子拉屎,那是办不到的。

当我们和邻居、亲朋、家人发生争执时,想一想当年的齐桓公、狄仁杰、张英,这些古人都能如此宽宏大量,而我们如此聪明的现代人为什么不能做一些适当的让步、做到宽宏大量呢?希望读者学会让步、懂的宽容,你的思维就会更加开阔,你的人生就会更加美好。在此送大家几句话:“懂得让步之人值得深交,懂得让步之人品行端正,懂得让步之人福气多多、好运自然来。”

越是计较,你的人生之路就越窄。让步代表了一种情怀、一种气度。人生在世退一步不会失去什么,太过执着反而更容易失去。退让不争为智者,争强好胜乃愚人。真正的智者懂得退让,处事让一步为高人,待人宽一分是福气。真正的高人都懂得遇事退让,选择让一步是为日后的进一步留下余地;待人宽厚的人才是有福之人,不仅方便了他人,更是为自己日后的道路越走越宽阔而奠基。

如果你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开,不去计较,整个人生格局就越来越大呀!有道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去做朋友。

所以,我们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待人,那么对方也就会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待你。越是计较,你的福气就越少,福气越少,你的命就越薄。人生在世,要懂得吃亏是福,予人为善,福报便会不请自来。

今天给大家谈了关于宽容和计较的话题,但愿我以上所讲能使大家得到一些启迪呀。

8、做事不求回报(王阳明的故事)

在明朝的历史中,王阳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最使人们匪夷所思的是,他是一个文官,一介书生却身历疆场指挥作战,而且还屡战屡胜,最著名的一战是评定王室内乱,活捉*事*变的主谋——宁王朱宸濠

郭沫若先生曾说:“王阳明是伟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复活。”哈弗大学教授杜维明甚至认为,王阳明是近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号称日本的“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也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

王阳明传奇的一生,流芳千古,响彻中外。

王阳明这个人的境界非常高,他做人、做事都让人匪夷所思,比如说,它是以文人的身份去打仗,而且还没打过败仗,是常胜将*。一个文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分的神奇呀!

王阳明所打的最大的一仗就是评定南昌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宁王起*10万进攻北京,势不可挡。王阳明做为赣南巡抚,他的统辖地区就在宁王的进*路上,他率领非常少的部队奋起抵抗,结果,这一路势如破竹,40来天,就平定了这场叛乱,最搞笑的事情就是在平叛、打仗期间,他一有时间就开堂讲学,给大家上课,一边上课讲学,一边指导打仗,打的宁王节节败退,人仰马翻,最后还把宁王朱宸濠给活捉了。活捉了朱宸濠,探*将这一大好消息飞快报告王阳明:(当时王阳明正在上课。)“报告将*,我们把宁王给活捉了!”探*兴高彩烈,急速地向王阳明报捷。可王阳明并没有感到有多么高兴和惊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啊,知道了。”然后他接着还是讲课,课堂言语有理有据、思维清晰、有板儿有眼儿,毫不错乱。

下了课之后,有人就问:“大人哪!你这也太平静了吧,这么大的一个功劳,你就不觉得开心吗?啊!?”你猜他说什么:“唉……一切得失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何以动吾面,今日此事虽已成功,亦不过一时良机之用矣,故已演变为浮云,吾已忘之矣!”什么意思啊?一切荣辱得失,那都是飘过去的云,都是过耳的风,这怎么能动得了我的面呢?这事虽然成功,那只是一时的呀,现在它已经是过眼烟云,我已经把它忘了。

你看,这王阳明太厉害了。他的境界如此之高,一般人能琢磨透吗?“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过去的就过去吧!”我们大家真的应该向王阳明学习。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不少的人做出点小成绩,总是沾沾自喜,想办法拿出来跟大家显摆。

我们平时做事情大多是希望有回报的,评书里常说:“无利不起早”,这句话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可我觉得如果总是把“做事”和“回报”连在一起,那就很容易出问题了。比如说,父母为了自己的儿女费劲了千辛万苦,做了太多、太多对子女有利的事情,可是子女一点儿都不理解,不领情,还觉得你对他们做得不够。就比如说花钱吧,你给子女花多少钱,他都觉得是应该的,可你要是跟子女要点钱花,那就不那么顺当了。当然,我讲的是子女成家之后,在子女成家之前那不必说,子女上学、找工作、盖房子、结婚等,花父母多少钱都不必说,那都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儿女成家了,有了孙辈儿,你给他看孩子,孩子看大了,上学了,这老人总该歇歇了吧!可有的儿女还是不知足,还觉得这老人对他们贡献的不够,还继续花老人的钱他们高兴,若跟他们要个钱儿花,就扳茬。弄的老人非常伤心。

其实,看了王阳明的故事,老人的这种伤心也是不必要的,你为孩子做事难道是为了回报吗,你做的不错,对得起孩子们也就是了,至于他们理解不理解,回报不回报,那是他们的事,再说了,你对他们那些无私的奉献,当初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回报你啊!你为他们费的那个心、吃的那个苦,他们又没经历过,他们怎么会理解呢?“事非经过不知难”嘛,这你也应该理解才是。至于“花钱”的事,这就不好说了,我觉得孩子们成家了,平时过日子,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你这当老人的手中有钱,你还是留有一些余地的好,你也不必要随意地给儿女们花,如果哪个儿女对你好,使你开心痛快,你可以理节性地给他们表示表示(如果你有几个孩子,切记不要在他们之间造成矛盾);如果老人手中没有多少钱,你就得节省着花,尽可能少张嘴给孩子们要钱,省的“扳茬”,至于儿女们的态度,你也要想得开,天下的儿女并不是所有的都孝顺,都理解老人的艰辛,佛经上有一句话叫做:“夫妻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缘数在讨债还债无债不来。”所以,你不要以为只要是你的儿女,就一定会孝顺你,那要看你和他们之间的“缘分”如何了,你的儿女们,有的来讨债,有的来还债,儿女身体好,家境好,能从经济上、精神上孝顺你,那就是给你还债来了,那不孝顺你的,没良心的,成天搜刮你的,那就是跟你讨债来了,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的心理落差就小了。向王阳明学习,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儿女们孝不孝顺,那是他们的事,老人对他们的贡献,则不必提,就让它“过去”吧。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很善良的人,一次,他帮助了一家做了一件非常大的好事,类似于救了他们一家的命,结果对方全家任何人连一句“谢谢”都没说,我的这个朋友觉得心里非常不平衡,跟我说这事儿。我问:“你当初做这个事的时候是为了让他们感谢你吗?”朋友说:“那倒没有,我也没想那么多,我就觉得在我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能帮他们,我就做了。”我说:“那你无愧于自己的心就是了,至于谢不谢,那是他们的事,他们不感谢,那是他们无礼,你为这事儿生气那就得不偿失了,好事你也做了,气你也生了,因为生气,身体若不舒服了,再得了病。你还不如把心胸放宽一些,象王阳明那样,把你做过的好事看做是‘过眼烟云’,‘把他忘了’就是了。”

其实,我虽用这话劝他,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很难理解上去,但是,你不理解也得理解,自己劝自己呗……要不然怎么办呢?你若想不开,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使自己遭受无尽的痛苦,那就更加倍地对不起自己了。

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把眼睛盯在你想要的回报上,回报到底应该有还是不应该有呢?当然是应该有的,如果一点都不谈回报,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就无法做事了。我们每个人上班所得到的回报不就是我们每个月的工资吗?如果光上班、光干活儿,没有工资做回报,我们怎么能生活呢?但是在有些事情上,我们不能计较回报而自己给自己找烦恼。

如何才能不给自己找烦恼呢?我觉得只有一条路可以解决,那就是不去计较一城一池的回报,不计较每一件事情上的回报,要总体地去看,我们只要按着自己心中的善意尽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这些事情汇集起来,肯定会给你一个总体的回报。具体在每一件事情上,可能有小的回报,也可能有大的回报,还可能没有回报,但你都不要在意,因为你已经尽力为大家做好事,尽力发出善意,最终善意地回报一定会多于恶意地回报,跟善意的回报相比,恶意的回报只能是零星地出现,总体来看,我们的人生还是美好的。

但这种做法毕竟还是在意回报的,有的时候,你的付出和你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你心里还是觉得不痛快,那么还有什么办法让你一点都不在意回报了呢,我们就看一看王阳明是如何超凡脱俗地对待这件事情的吧。

王阳明评判了宁王朱宸濠的十万叛*,那么大的功劳,他没当回事儿,说是“过眼烟云,”“过去了”,他没觉得自己有多大功劳。说明在王阳明的心中已经是聊无尘埃了,在他心中根本不在乎什么“荣辱”。

王阳明评定十万叛*之后,皇帝还不知道他已经胜利了。这皇帝仍然带着上万士兵出了北京,向南进发。几天之后,才知道王阳明已经取胜,但这皇帝仍然向南进发。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皇帝朱厚照是出了名的荒唐、胡闹、不正经的人。宁王朱宸濠早已被王阳明活捉了,这个朱厚照为了去江南游玩,决心南下“御驾亲征”。江西人民因为战争缘由,已经是极其困苦了,朱厚照所到之处,各地官员都大摆宴席为皇帝和朝中权贵们接风,这样就消费了大量的财力,可朱厚照不管这些,他只为了满足自己那颗猎奇、玩乐的心。而附和在他身边的那些权贵们,也是些只顾在沿途猎艳、猎物、猎财之流,他们哪管老百姓的死活。

皇帝好大喜功,想把平叛的功劳归于自己,他身边的太监和某些的将领揣摩透了皇帝的心理,就在皇帝面前谏言,说王阳明抢了皇帝的头功,皇帝就对王阳明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因而王阳明并没有因为平定了叛乱而受到嘉奖,反而还招来了不少的麻烦和很多人的刁难。像这种情况,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接受的。你想啊!为了国家、为了朝廷、为了皇帝办了这么一件天大的好事儿,不但没有得到嘉奖,反而招来祸端,放在一般人身上,想不开,连死的心都有了。可是,王阳明并不在意,他建功立业的时候没有在意,当他受到非难的时候,仍然不在意。因为他的内心世界根本不会受到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

很多北京的兵痞到他的住宅前谩骂:“王阳明,你好大喜功!你贪天功窃为己有!你吃里扒外……”等等一切不实之词,怎么痛快怎么骂他。可是王阳明并不在意,他反而让手下的人准备了一些茶水、烟、酒、肉,等他们骂累了、饿了,让他们休息休息,喝点儿水,吃些酒肉和饭菜。休息好了,不累了,有了精神,还让他们接着骂。并告诉手下人说:“太阳底下晒的厉害,让他们到阴凉的地方骂……”最后,这些兵痞还怎么好意思再骂呀!都默默地走开了。其实,按着王阳明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制裁这些无理取闹的兵痞,但是,他不这样做,他是以德报怨。本来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10万叛*得到的回报应该是皇帝的封赏,可是,皇帝朱厚照是一个如此不堪的人,王阳明也已经看透了,他只能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善念,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发出善的信息。

王阳明在个人感情方面也是非常自律的,他一生没有三妻四妾,王阳明和妻子褚氏结婚后,一直没有子嗣,他们就把堂弟八岁的儿子过继到自己的名下。嘉庆四年正月,妻子褚氏去世,褚氏死后,王阳明才娶了张氏,在王阳明五十五岁时,张氏生一子。在当时的社会,根据王阳明的社会地位,娶几房姨太太是十分正常的,可是王阳明没有这样做。

在王阳明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学生看着弥留之际的恩师,统统俯下身子轻声地问老师:“恩师啊!您马上就要驾鹤西去了,您跟我们有什么话可说吗?”王阳明微微动了动嘴角,笑了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这一生是光明磊落的,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王阳明带着一颗坦荡无私、宽宏大量的心*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年1月9日)离世了,年仅57岁。

王阳明的境界实在是太高了,真是到了怨辱无碍、宠辱不惊的最高境界,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我们没有王阳明那么高的水平、那么强的能力、那么高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尽力地学习他的精神,我们做任何事情只需尽力、无愧我心、不图回报。如果为图回报而做事,那就是有私念了。

所以,我们要真正地想内心平静、幸福安康,与他人给不给回报无关,必须自己“修心”。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礼乎?”

让我们学习王阳明一生光明磊落,做事不求回报的无私精神吧!

9、尊重人,是一种修养

很多人都相信命,有不少人总是去找先生算命,有人说,命是风水的好坏决定的,那么什么是风水呢?我觉得,决定命运和风水的因素很多,其中,我们的嘴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决定自己的命和风水。

我先给你讲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苏轼被贬谪(zhé)到江北瓜州时,与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禅师相交慎密,二人常常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有一天,两个人在一起打座,苏轼偷看了佛印一眼,发现他的坐姿不那么端正,于是自己就坐直了身子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呀?”

“我看你像一尊佛”佛印答道。

“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吗?”苏轼又问了。

“像什么呀?”

“我看你呀,像一堆屎。”苏轼哈哈大笑。佛印一时也没说什么,苏东坡就以为佛印默认了。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上风,觉得很高兴。

在回家的路上,他琢磨着还奚落一下她的妹妹,因为她妹妹长得额头特别长,他回家见到苏小妹就说:“脚步未离厢阁下,额头已到大堂前。”这苏小妹一听,他哥哥是在奚落她额头长得特别长,他心里一动,便回答苏东坡说:“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仍未到腮边。”(因为她哥哥长得一副大长脸)。两个人哈哈大笑。

苏轼拿了一把椅子,坐在妹妹身边,把刚才和佛音在一起发生的事情告诉苏小妹说::“今天我又赢了佛印一回,他说我像一尊佛,我说他坐着像一堆屎。”怎么样,我把他奚落了一番吧。

苏小妹听了,撇着嘴对哥哥说:“哥呀,你还参禅呢,你应该知道言由心生的道理吧,你说他像一堆屎,那说明你的心中有一堆屎,他说你像一尊佛,说明人家心中有一尊佛。”

什么叫“言为心声”呢?就是你所讲的话是表达你心中的意思,通过你的嘴透露了你的心底,你所讲的话是具有鼓励性质的?还是有诋毁性质的?就能说明你的内心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你若说具有鼓励的、安慰的、上进的、表扬的话,那么就可以使对方积极向上;反之,你说的话所起的作用就有可能使人丧气、使人颓废。从这个意义上讲,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

还有一次,苏东坡作了一首五言诗:

稽首天中天,

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

作完之后,他再三吟诵,觉得其中含义深刻,颇得禅家智慧之大成。苏东坡觉得佛印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为赞赏,于是,便想立刻把这首诗交给佛印,可是苦与公务缠身,不能亲自前去,,他只好派了一个小书童将“诗稿”送过江去请佛印品鉴。

书童摇着小船不一会儿就过了江,见到佛印,说明来意之后,便将“诗稿”交给了佛印禅师,佛印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提笔在原告的背后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书童将“诗稿”带回。

苏东坡见到书童带回的书稿,满心欢喜打开一看,先是一惊,后为大怒。原来佛印禅师只在“诗稿”背后写了两个字:“狗屁!”苏东坡既生气、又不解,坐立不安。他索性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吩咐书童备船,亲自过江与佛印讨个说法。

哪知苏东坡的小船刚刚靠岸,就见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他多时了。苏东坡怒不可遏地对佛印说:“和尚!你我相交甚好,为何要这般侮辱于我呢?”佛印笑吟吟地说:“此话怎讲?我怎么会侮辱居士呢?”

苏东坡将诗稿拿出来,指着背面的“狗屁”这两个字给佛印看,并质问其中缘由。

佛印接过来,指着苏东坡的五言诗,问道:“你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现在怎么一‘屁’就打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顿时就明白了佛印的意思,满脸惭愧,不知如何作答。

苏东坡本想写一首“五言诗”再与佛印交锋,没想到又讨了个无趣。

苏东坡是北宋名士,兼容儒、释、道三家之长,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褒奖很多,但如此饱学之士,也有不能‘悟道’的时候,总是想方设法去奚落别人,其结果却被对方所奚落。我们说,“尊重人,是一种修养。”那么,不尊重别人就是缺乏修养。

我曾看到一个视频,有这么一个著名的导演,他对机场提供的餐食不满意,就对服务员大发雷霆,把一个小姑娘(服务员)给骂哭了。对机场提供的餐食不满意,你找餐厅的老板呀,与小服务员有什么关系呀?我觉得这个导演的心境就不那么光明,是一个心胸狭窄,骂人都找错对象,胡乱发脾气、不近情理的泼痞。

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有一位留英回国的高材生,跟父母一起去餐厅吃饭,上汤的时候,服务员一不小心就把汤洒在了留学生身上,服务员惊诧失措,赶紧拿餐巾纸就给这个高材生擦,可是越擦面积越大,反而越脏,结果一个好好的白色衣裙儿弄得脏兮兮的,高材生的父母一看就生气了,指着服务员就要骂!高材生姑娘立刻摆手阻止。他站起来搂着服务员就说了:“哎呀……小妹妹,不是你的错,是我不小心碰到你的手,这汤才撒的。”

服务员儿走了之后,她给父母讲了一个故事说:“我呀,刚到英国的时候,在一个餐厅打工,上班第一天,让我洗碗,洗完了碗就洗高脚杯,一不留神,碰了杯架,结果,哗啦啦,转眼十几个高杯都全部掉在了地上摔碎了,当时我就傻眼了,这可怎么办呀?眼泪都掉下来了。主管(女)过来了,搂住我的肩膀就说了:‘小妹妹,没关系,我们酒店正打算换一批新的呢。’我当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高材生姑娘给父母讲完了这个故事,满眼都是泪花,

通过以上故事说明尊重别人是一种修养,说话和气,由其是对不如你的人说话和气,那才是一种真正的修养。不但对外人说话和气,对自己的家人、亲人,甚至对自己的儿女说话都要和气,不应该总是板着个面孔、居高临下、以教育别人或命令部下的样子去说话,那就没意思了,那还有什么修养呢?

去年,我看到一个新闻,说长春有一位女博士因为母亲说话十分尖酸刻薄而跳楼自杀。女博士的母亲是一位艺术家,去美国看女儿,不知为什么,用一连串儿的恶语相加对待女儿,使女儿产生了反感。女儿十分气愤地说:“我是不是永远都没法让你满意!?”

“那你觉得你自己做的很好吗?”母亲反驳女儿。女儿一听,转身就跳下阳台,当然,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这个母亲在外人面前非常为女儿子豪,但当着女儿的面儿,从来不说鼓励、表扬的话,总是以挑剔的口吻和女儿讲话,结果造成如此的悲剧。你想啊,一个去美国留学的博士,他能不优秀吗?可她的母亲在她面前,总是挑三阻四,恶语相加,使得女儿跳楼自杀了,你看损失多大呀!

有一个很好动的小男孩儿在幼儿园总是不老实,静不下来。母亲参加完家长会,这幼儿园老师就跟他妈说了:“你儿子呀,屁股上长着蒺藜,在板凳上坐三分钟都坐不了,肯定有小儿多动症,你带他去看看吧。”可是,这个母亲回到家却对儿子说:“宝贝儿子啊,你知道吗?老师表扬你了,说原来你在板凳上做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做三分钟了……”

后来儿子上小学了,在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考试,你儿子倒数第二,我们担心他脑子有问题,医院去查一下……”这位母亲回到家以后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你一点儿都不笨,只要你细心点儿、踏实点儿,就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儿。这回你的同桌排在第21位,下一次考试你一定会超过他的……”

孩子上初中了,破天荒没有被列到差生的行列,老师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危险……”母亲回家对儿子说:“你知道吗?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你再稍微努力一点,考重点高中没问题……”

几年过去了,儿子高中毕业考大学。有一天,儿子拿着清华大学的通知书交到妈妈的手里说:“妈呀,我知道我不是聪明的孩子,是您一直在鼓励我,使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你看看,这就是家居的风水,父母的嘴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风水。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这个“良言一句”,千万不要吝啬。我们接触的最多的、经常在我们周围的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有什么事儿,经常帮助我们的还是我们的家人,家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我们不要跟家人、跟最亲近的人生气,不要伤害了跟你最亲近的家人。有时候多夸他们几句没有什么不好。比如,爱人破天荒地给你做了一顿饭,你就说:“真好吃。”如果盐放多了,你就说:“没关系,咸了咱们就多喝点儿水呗。”如果媳妇买了一件衣服,你觉得很普通。你就跟他说:“挺好的,不错,我看穿上很有气质……”你想啊,他既然买了,那肯定是他最喜欢的,你夸她几句,他不就很高兴吗!

可是,现在大部分家庭恰恰相反,基本上都是相互指责;“你看这菜这么咸,你放那么多盐,你把那卖盐的打死了!”“唉!快把你那个裙子脱了吧,丑死了,正好把你那个肚子全显出来了。”完了,久而久之,你这个家庭怎么有快乐和幸福呢?

家庭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嘴就是家庭的风水,希望我们要养好这个风水,把家庭过得快乐、平安、幸福。

10、你能用这种态度对待一个乞丐吗

有一个经营的很火的蛋糕店,几乎每天都有很多人排着长长的队,来买这家老板的蛋糕。

这一天,有一个乞丐安静地站在蛋糕店前的队伍里,周围的人都开始嫌弃他。等轮到这个乞丐买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拿出几张零钱,小声地说:“我要最小的那块儿。”店主的孙子刚要赶走他,却发现爷爷热情地给他递过去一块大的蛋糕,并且微笑着说:“欢迎您下次光临。”

孙子很不理解,就问爷爷:“爷爷,他是个乞丐呀!你为什么对他那么好哇?”这个店主就说了:“因为他是我们的顾客呀,他为买咱们的蛋糕排了很久的队呀。你没看吗?他买一块小蛋糕的钱是那么的零碎,很可能是他乞讨了很长时间才得到这点零钱,我们应该同情他才对……”

孩子点点头,继续问爷爷:“那你干嘛还要收他的钱?把蛋糕送给他不就行了?”

“他是我们的顾客,我们要尊重她的身份、尊重他的人格,如果要送给他,他会认为我们在对他施舍,那么,他的自尊心是会受到伤害的。”爷爷耐心地给孙子解释说。

爷爷的这一举动,深深地影响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铭记着爷爷的教诲: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尊重每一个顾客,哪怕是一个乞丐。

这个店主的孙子后来成了法国一位非常著名的企业家,他还在很多国家建立了世界著名的跨国连锁店,成为了商业场上很成功的董事长。

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乞丐以不同方式乞讨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你我皆凡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资格去鄙视任何人。看人家就像给自己照镜子,看到的其实都是你自己,你怎么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返回来就会怎么对待你,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的内心世界就会是怎样的;你如何定义别人,折射出来的就都表明你自己有怎样的修为。

我接触过很多高层次的人,我发现层次越高的人,他们越懂得尊重别人,在这方面我是深有体会的。

有一个道理,大家需要弄明白,那就是别人尊重你,并不是说你自己多么的棒,恰恰证明尊重你的那个人是很优秀的。每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都应该受到大家的尊重。

德国有一个古典哲人叫康德,他曾经说:“我尊重任何一个独立的灵*,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是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在他们身上一定能找到受尊重的一面。”一个真正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一定是宽容、谦卑、豁达的人,这样的人总会让人感到温暖。就像雨后的空气,清新、自然,更像遇到多年的知己,向他倾谈自己的一切往事。

朋友,要学会尊重任何人,哪怕是一个乞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