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豆瓣96,事关你我,我不得不推影探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shǐ,一直以来就不是什么好词。

与其相关的词句,更是来者不善。

搅屎棍、狗改不了吃屎、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

你看看,这都些什么词儿。

好的一面完全没有,用来骂人倒是不错。

但是!任你怎么也不会想到:

就是这样一个人人拒之的不净之字,有一天竟也会成为“科学突破”的关键!

不信?

那就请睁大眼睛,跟随小探一起走进今天的大型科普栏目——走近科学。

南极。

一个地域偏远、环境恶劣、人迹罕至的地方。

放眼望去,只有一片白茫茫。

雪白的一片,自然会让置身其中的其他颜色显得格外扎眼。

这不,冰面上一片星星点点的褐色斑迹,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

跟随这些斑迹,科学家们找到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物种之一——帝企鹅。

而接下来,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故事。

由于新生帝企鹅增加,进而导致它们的进食量也大增。

而吃得越多,拉的……自然也不会少。

就这样,雪白的南极被印上了专属于它们的印记。

而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由于水都结成了冰,帝企鹅只能吃脚下的雪代替水。

但此时它们脚下的雪却……

emmm……你懂的↓

所以,为了能一直吃到干净的雪,它们不得不持续在冰面上移动。

而随着它们在冰面上缓慢移动,其身后便逐渐形成了一条条明显的踪迹。

将它们暴露在白雪皑皑的南极。

众所周知,想找到帝企鹅的聚居地并非易事。

但如今证明,它们也并非无迹可寻。

在卫星摄像机的帮助下,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26个新的帝企鹅群。

这不仅是科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更让帝企鹅群在全球范围内的数量增加了一倍。

通过这件事,也证明了一个道理:

只要换个角度,粑粑也能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

而这一道理,则是出自BBC最近推出的一部纪录片——

《从太空看地球》

EarthFromSpace

.4.17

BBC,想必不用小探多说什么。

纪录片界的扛把子,精品界的大佬。

出自它手的纪录片,总结起来就俩字:

牛13!

而它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总结起来也是俩字:

创新!

同样是拍纪录片,它总是能够化繁为简、直中要害,让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平易近人。

再配以现代化的制作,印象中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总是能被它讲解得既带感,又艺术。

让人耳目一新。

行星、人类星球、冰冻地球

蓝色星球、王朝、生命

从陆地到海洋、再到空中,无论是地上走的、海里游的、还是天上飞的……

都已经被它拍了个遍。

但显然,BBC还是不满足。

这不,这一次,它竟将“魔爪”伸向了太空!

以上帝的视角,带领观众重新认识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这回,它依旧延续其短小精悍的路子,整部纪录片一共只有4集。

命名分别为:

太空新视角、地球上的奇形怪状、色彩缤纷的地球、变化中的地球。

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世界,从事太空作业已并非难事。

要知道,无论何时,我们头顶都有超过颗卫星在饶地运行。

通过卫星相机,我们可以将整个地球一览无余。

即便最偏远的角落,也休想逃过它的法眼。

通过卫星相机拍摄到的图像,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地球家园,还能进行众多科学研究。

上面提到的“科学突破”算是一种。

而除了这种重大突破,我们还可以通过它解锁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比如奥卡万戈三角洲中,条条水道的形成。

在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沙漠中心出现的一把巨大扇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扎眼。

这就是由众多水道编织而成的——奥卡万戈三角洲。

说来也奇怪,它里面的水永远不会流入大海,只会消失在沙漠中。

那它众多的水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还要感谢非洲最不可思议的建筑师——河马。

原来,三角洲是博茨瓦纳河马数量最多的地方。

白天,由于天气炎热,它们一般都会泡在水塘里消暑。

等到了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温度下降。

泡了一天的它们,也要外出觅食了。

而最好的草场却远在一公里之外,需要穿过茂密的植被才能够抵达。

当然了,胖子为了吃的,是没有什么豁不出去的。

所以,河马们每天都会在这些路线上来回穿梭。

久而久之,它们那重达3吨的吨位、如推土机般的身躯,便开拓出了条条水道。

在维持了水道畅通的同时,还起到了很好的泄水阀的作用。

使得水和营养物质得以流入三角洲。

就这样,一条条水道形成的同时,

非洲南部的中心沙漠,也奇迹般地变成了绿洲。

除了上面这些让人知识倍增的科普,这部《从太空看球球》还向我们展示了地球的壮阔和美丽。

用它自己的话说就是:

人类最初进入太空,是为了发现新世界。

但是,只有从太空回望地球时,才会意识到我们的家园是有多么与众不同。

很多时候,同一个景象,从地球和太空两个视角来看,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地球上最壮观的自然景观——极光。

从地球来看,大部分时候它所呈现的是一片绿色光带,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但若从太空俯瞰,它则显得更加壮观。

太阳的能量不仅在地球两极附近形成了光环,

由于太阳粒子和氧气的作用,极光的颜色也会由绿色渐渐变为红色。

怎一个美字了得!

还有那些壮丽、鲜艳的景色,从太空俯瞰的全景图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不过,这其中令小探印象最深的,还是位于我国东部、由五大河流汇集而成的淡水湖——鄱阳湖。

它的面积之大,只有在太空中才能看到它的全貌。

之所以对它印象最深,是因为它那惊人的自然变化。

每年的旱季,它开始缩小。

最严重的时候几乎完全消失。

但当旱季过后,水流上涨。

它又会变回原来的模样。

这一惊人的变化,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水涨水落,便造就了地球上最美丽的风景。

而更神奇的是,这一变还化引发了地球上最伟大的迁徙之一:

50万只鸟类的迁徙。

每年旱季,来自亚洲各地的50万只鸟会聚集到这里。

为的是湖水干涸后,土地中丰富的营养物质。

这其中,令人最为震撼的便是飞越了最远距离的白鹤。

为了难得一遇的觅食机会,它们不远万里,从俄罗斯北部飞越漫长的一个月,才能到达这里。

这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不禁令人心生敬畏。

而纪录片中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还远不止它们一个。

比如为了一享满山杜鹃开,爬上高山、苦等一寒冬的滇金丝猴。

在寒风中不断向前爬行,只为适者生存的贝加尔海豹。

抵过酷暑、穿越沙丘,只为一享清凉的小乌龟。

还有那为了生存,而展开的大型捕猎现场等等。

都不禁让人感叹生命力的顽强,并对大自然肃然起敬。

BBC用独特的视角,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地球的魅力。

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生活的家园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壮丽。

但同时,它也向我们展示了地球脆弱的一面,以及它正在面临的威胁。

而这,也正是BBC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最深用意。

通过卫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对比,我们可以看到:

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范围在肉眼可见地变大。

这使得自然环境的范围,在不断缩小。

如今,人类的的农作物区域,已经占据了陆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同时,地球陆地表面积的一半以上,也已经被我们的家园和工业占据。

这就意味着,留给其他动植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少。

用纪录片中的话来说就是:

我们改变地球表面的速度,要快过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而这样的变化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带去了痛苦。

垃圾的过度排放,使原本缤纷的地球变得污浊而充满危险;

森林的减少,使大量动物失去家园;

过度的偷猎,更是直接令众多动物濒临灭绝;

……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将地球推向更深的深渊——温室效应。

由于气候变暖、冰雪消融,首先受到影响的便是那些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

前面提到的帝企鹅、贝加尔海豹都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这不禁令小探想起了几年前,那张被朋友圈争相转发的北极熊照片。

看着骨瘦如柴的北极熊,心疼的同时,也不寒而栗。

如果环境再继续这样恶劣下去,也许,它就是人类的寓言。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毕竟,寒冷地区以外,世界各地都在受着温室效应的影响。

往远了说,澳大利亚东部海岸线绵延两千多公里的大堡礁已死亡大半。

这直接对以大堡礁为家的数千种动物,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往近了说,越来越热的夏天也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温度的飙升,轻点的是导致农作物旱死。

而严重的,则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就在昨天,还有一条高温影响登上了微薄热搜。

由于全球极端高温的不断出现,人体正在接近热量的极限。

这直接使得感染传染病风险的人数也随之飙升。

微博:头条新闻

而更严重的,便是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恣意的飓风、肆虐的暴雨、无情的山火……

正验证了雨果曾说的那句话: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它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警醒着人类。

中国有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你以伤害对待大自然,那它自然回你以惩罚。

相反,若如我们对它温柔以待,那它也将报我们以甘甜。

好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付出了行动。

英格兰东海岸的海上风电场,每年可满足50万个家庭的供电需求;

我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作为一种环保的发电手段,可以代替燃煤,减少污染;

在约瑟夫·塞卡尔的帮助下,超过只的野生鹦鹉得以生存。

在珍·古道尔等人的帮助下,非洲坦桑尼亚上的森林得以重建。

你看,只要我们好好对待地球,那一切就还有挽回的余地。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意识。

但这却并不只是一句口号,也并不是几个人努力就可以的。

它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奋斗一生的事业。

放眼望去,早在人类很久之前,地球便已存在。

经历过数十亿年的洗礼,什么样的大风大浪它没经历过?

相对于地球来说,人类才是它生命中的过客。

如想安度一生,唯有温柔以待。

而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